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反腐热词看反腐新思维

shehuiguangjiao 2014-12-29 18:25:35 佘宗明/文 总第263期 放大 缩小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完成四轮巡视,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巡视的全覆盖。而随着反腐被导入纵深化节奏,许多与反腐相关的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公共视野中,如“打虎拍蝇”“周一见”“审判季”“中梗阻”等等,它们用语凝练却意蕴丰富,在“概念冲击”下,不断刷新着公众对腐败现象、反腐动向的认知。

11月4日,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布,“巡视清单”中又冒出不少新词:“能人腐败”“一家两制”“山头主义”“靠山吃山”“封闭式权钱交易”“架‘天线’搞‘勾兑’”“塌方式系统性腐败”……它们措辞讲究、颇堪寻味,每遭曝光就成了媒体援引、网民传播的热词。

这些反腐热词的“原产地”,多是巡视组开出的各地腐败问题“病历报告”。而眼下其更新频次加快,代谢周期缩短,对应的现实征象也很明显:那就是腐败呈现的新手段、新特点与反腐触角灵敏化之间的角力,正渐趋白热化,而在高压反腐下,腐败现象群里的某些老问题、新花样也渐次被揭露。

像中央第五巡视组指出的:浙江省有些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手段隐蔽;第十二巡视组向江苏省反馈的,有些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存在“挂帅不出征”现象,“能人腐败”问题突出……既有新病又有旧症,反映的问题可谓不少。

包括“澎湃”提炼出的12个反腐热词——“整治裸官、能人腐败、通奸、小官巨腐、断崖式降级、境外追逃、一家两制、打干亲、山头主义、身边人、回马枪、靠山吃山”,也都具有极强的现实关照性,它投射出腐败形势的复杂与任务的艰巨,也映照出反腐段位的升级与层次的深化。而借助“热词”传播,“亡羊”和“补牢”两个因果关联的议题会迅捷进入民间舆论场,它激起的民意“浪花”,反过来也会助推反腐声势。

巡视清单为何擅长“造词”

每个热词都挂靠着时代的户口,而它们到头来也会给每个时代标记刻度。反腐热词,同样无法抹去时代烙印。那现在问题来了:反腐热词为何会生成,它又折射出了怎样的反腐逻辑……考究这些问题,本质上也是在找寻反腐的制度纹理。

可以看到,反腐热词通常都是描述性的字词,它们在表述上的指向性很明确,又具有高度概括性,剑指腐败的内在肌理与外在表征,也能将腐败置于“制度论”解释框架下去解读。

我们都知道,中国当下的腐败问题依旧多发,腐败场域的新情况亦是层出。但得承认,新情况再多,也会有迹可循。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域的腐败新景象,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共性的特征;个案背后,暴露出的也多是普遍性的制度漏洞。

反腐热词,其实就是对其共性特征的简化提炼。“小官巨腐”“通奸”之类的热词,指涉的贪腐乱象从来都不是偶发性的,也绝非某地某部门独有的腐败情形,而是寄生在病象丛生的土壤之上,是制度漏洞的必然衍生物。

例如,“能人腐败”就因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江苏省反馈巡视情况时被重点提及,而一跃成为热词。它是新词,却是老问题:现实中“能干能贪”的官员并不少见,边干边贪的现象也是屡遭曝光,可对这类贪腐情形系统性的思考并不多。此次巡视清单对其浓墨突出,也将公众的认知拉回到法治评判视野下——功过不能简单相抵,“能吏”难以为“墨吏”洗白。

“能人腐败”,只是巡视清单所造“新词”中的一个。造这些词,意图也很明显。应注意到,诸如“能人腐败”之类的词汇,都精确地涵盖了腐败蕴含的类型化特征,也能于言简意赅中传递出巨大信息量:它既能让人看到腐败的现实运作轨迹与蕴含的类别层次,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它依托的体制环境与“染缸”氛围。

下药须对症,如果说巡视清单是病历,那这些新词就是对问题的“把脉”:它不仅给多样化的腐败情形提供了对应的“概念模型”,更直接地点明了问题背后的问题。很多反腐热词,糅合了民谚俚语与网络化表达范式,增加了与腐败情形、程度对应阐释的通俗易懂性,也为制度补缺提供了方向性的导引。

“热词”昭示的反腐动机与动向

反腐热词是解剖时势的切片,它跟反腐形势、阶段、特征自然也有着共生性。所以反腐热词也在不断变化:透过它,公众也能看到反腐利刃对准的新目标,反腐动向体现的新思维。

从早些年的“以权谋私”“带病提拔”等反腐高频词汇,到如今的“能人腐败”“小官巨腐”等新名词的集中曝光,在纵向观照下,公众不难发现,热词的更替嬗变背后是反腐作业面的拓宽、容忍度的收紧、力度的持续加码。“澎湃”总结的反腐热词,就颇具代表性。

拿“整治裸官”来说,严格来讲,裸官跟贪官不能轻易地画等号,但裸官往往是贪官的前奏。有媒体就总结了裸官中部分贪腐分子常见的出逃路径图:孩子—老婆—资金—护照—自己—全家国外团聚。揆诸现实,裸官已成有些贪腐案件的标准配件,裸官距离外逃贪官也只有一步之遥。基于此,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裸官的治理力度明显增强。今年上半年,中组部下发《配偶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岗位管理办法》,重新定义“裸官”概念,首次明确限定了裸官任职岗位“负面清单”;而广东、福建等多省也在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提到“裸官”问题后,开展对裸官情况的排查和相应的治理。

“能人腐败”孳生的温床多是“基层权力寻租机会较多、空间较大”,它也点出了基层权力运作失范易诱致腐败的风险;“小官巨腐”反映的,也主要是基层权力生态,某些官员虽处在权力链的末梢,却能化身硕鼠鱼肉百姓;“通奸”意味着将所谓“作风问题”纳入党纪问责层面处置,从提“与异性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到直言“通奸”,从对“通奸”的解禁到打破“只通报男性”的规则,反腐的风口也在收紧;“一家两制”,剑指官员在官场家人却在营商,二者进行利益输送的不正之风;“山头主义”对准的,是对“一把手”约束力的匮乏;“身边人腐败”,则对问题官员的亲属、情人、秘书、司机等身边人进行扫描,挖掘这种畸形的贪腐共同体。“靠山吃山”,揭示了腐败的裙带化特征。

还有些热词,勾画的是反腐动作的加大。如“断崖式降级”,打破的是“能上不能下”的官场隐规则,宣示着对违纪官员处分力度的加大,问责手段的丰富;“境外追逃”,主要是通过国际协作,行使属地属人的管辖权,对贪官外逃现象加以震慑;至于“杀回马枪”,《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文称,某些官员不断上演“变脸戏码”——巡视组一进驻便开始“颤抖”,一撤离便又开始重新“嘚瑟”,所以正如王岐山所言,要“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巡视过后再杀个回马枪”。

纵观这些热词,它显示了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动机演变:在办案之外,它还提炼出涉腐案件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层次的解剖。它也勾画出更明细化的反腐线条:反腐正形成高位“打虎”与低位“除蝇”同步办案的格局,也更重视追责与预防的双管齐下。由此也不难看出,反腐已成常态化动作,而非“一阵风”;它注重制度补缺,而非个案化病象矫治。

用制度补缺“冷却”反腐热词

反腐热词折射出巡视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也承载了人民群众对惩治腐败、纠风肃纪的强烈期盼。它理应成为各地整改落实的“敦促令”。但整改不能止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眼光局限于办理反馈的线索、案件,而忽视了从个案中汲取共性的教训,把个案与制度堵漏割裂开来,否则只能是“按下了葫芦翘起了瓢”,让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毕竟,反腐热词暴露的问题,很多都是深入肌理的,也足以将反思方向导向制度化求解:为什么有些问题会成为老大难?为什么有些地区、部门会成为腐败高发区?为什么几轮巡视过后,仍有人顶风作案?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定期体检,更要在个案处理之外,形成制度化的防腐安排,以防微杜渐,打消敢腐的念想。

譬如说,“裸官”问题顽疾难去,整治就不能限于对裸官的筛查和调岗处理,而应祭出组合拳。以广东省为例,在被巡视组点名后,它于7月完成对全省裸官的任职调整工作。发现的2190名裸官中,共有866名干部被调岗。而在“是裸必报、隐瞒必核、凡提必限”之外,它还完善了许多匹配性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干部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还制定国内首部省级预防腐败法规——《广东省预防腐败条例(草案)》,明确新任领导干部要公示财产;启动户口登记管理专项清理整顿,加强了对干部护照的管理;还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特点,健全了官员防逃追逃机制。

将反腐的端口前置,实现从“事后追惩”局限到完善“事先预防”机制的突破,这无疑是防腐设计的补全。而将“反腐热词”作为以法治推进反腐的指路牌,也有利于刮骨去毒,从制度上堵塞那些漏洞。

在中纪委四次全体会议上,王岐山有个比喻,“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也只有治病树、拔烂树,并清理病树、烂树生存的土壤,才可能破除反腐热词的生存想象。也只有办理案件与堵住制度漏洞“两手抓,两手硬”,筑牢制度防线,才会避免让某些反腐热词成为“老相识”。

说起来,反腐最需要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怎么“关进”,需要制度设计在细节上的点滴推进:比如说,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何时能从“摸石头”状态变为“过河”,宜有个时间表;而对官员干部(包括高级别官员)的薪酬待遇规定的制度化明确,对行政审批等权限的清单化限制等,都亟须看得见的努力。

如今腐败仍未根除,“去腐生肌”的任务依然艰巨。将制度作为强效反腐的支点,用反腐来夯实制度完善,无疑是祛除腐败痹症的不二之法,也是给反腐热词降温乃至冷却的长效途径。也唯有如此,才能将反腐转化成中国社会向前的动力源。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