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浮华背后:奢侈品在中国的变化

liaowangzhisheng 2014-12-29 17:11:10 总第263期 放大 缩小

 

如果说奢侈品对你来讲等同于邦德街或者旺多姆广场,那么香港会让你觉得震惊。瑞士名表、意大利皮鞋的广告牌琳琅满目,在香港的购物中心,奢侈品牌竞相争夺广告位,路易威登的广告灯正对着Burberry的荧幕墙。

这种拉斯维加斯般的感觉反映出奢侈品在中国的新兴,以及中国对于奢侈品牌的重要性。今天,全球将近1/3的个人奢侈品是中国人在消费。这比例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大陆占1/3,其次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大陆人通过逛自己家乡的购物中心,对名牌越来越熟悉。他们去香港旅游多半都是“有任务”,浮华的广告牌帮助他们找到已经想好要买的奢侈品的门店。

当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时,中国的消费者成为了奢侈品牌的救星。自从那时开始,70%-80%的全球奢侈品牌增长来源于中国消费者的贡献。一度没落的欧洲奢侈品牌,比如英国的制衣品牌Aquascutum,在中国找到了第二春。还有比如化妆品牌兰蔻,在中国看起来比在本土要高端多了。艺术家易州(音译)说,“我们的文化现在受到了奢侈品牌入侵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不再去剧院,而是去商场……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飞机场。”

奢侈品大举进军中国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这些品牌都以最快的速度入驻中国商场。银行家Erwan Rambourg说,这像“太空入侵者游戏”。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反腐败之后,加之中国经济放缓,现在奢侈品的氛围开始改变了。

习近平的反奢侈运动堪比小型的文化革命。中国媒体报道了大闸蟹、海鲜销售量下降。中国南方航空把“头等舱”更名为“商务舱”。意大利品牌Paul & Shark以前会接到300件T恤的团体订单,每件3000元人民币的价格。这些T恤都作送礼之用。然而现在已经没了这样的情况。

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在2013年时市值约189亿美元,今年首次出现了萎缩迹象。然而,几乎没有品牌想要放弃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仍是最有希望的市场,但是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精细、更加国际化以及难以预料。

奢侈品在中国一开始是以男性市场为主的定位,集中在就酒类和腕表;但现在更趋女性市场,手提包、鞋子、时装纷纷登场。中国消费者的购物经验飞速增长。但是一些中国特色也将继续保持,比如爱好海淘以及折扣市场中掺假。奢侈品牌必须懂得如何覆盖不同人群。

有经验的购物者已经开始从非常大众的名牌转到一些不算知名的奢侈品品牌。去年一项对北京和上海的消费者调查显示,爱马仕和普拉达已经取代路易威登和古驰,成为消费者最想购买的奢侈品品牌。

一位奢侈品业界人士说,“奢侈品曾经在中国非常容易做好,但现在他们得费些心思了。”第一代奢侈品经理需要花时间同商场主沟通,以便获得好位置;但现在的经理需要擅长视觉化商品,以及消费服务。

然而除了在大陆购物,现在的消费者将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国际购物。中国奢侈品的销售价格比欧洲高出40%-50%,部分原因是很高的奢侈品关税和消费税。去年中国有约1亿人次出境中国大陆旅游,很多人为的是去其他地区的奢侈品商店购买商品。在香港,大陆游客73%的预算都是消费。

呆在大陆的买手有很多网站可供选择,一些网站和品牌合作会有折扣。但是大部分的买家都通过代购消费,这些代购提供原版商品并且价格比大陆优惠很多。这些货物可能来自欧洲的独立商店,或者一些大品牌自身。中国大约有30%左右的奢侈品,是通过淘宝代购的渠道进入国内的。

代购有时候真货和假货会掺杂在一起。中国商务部曾经提议削减进口和消费税,来抑制灰色市场和提振国内消费。但是处在目前对奢侈品高压的政治气候下,这种提议几乎不太可能获得通过,所以黑市和灰色市场将继续活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