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习近平演讲所反映出的精英外交决策

liaowangzhisheng 2014-12-24 17:50:40 总第262期 放大 缩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80多篇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不管从哪个标准来说,这都是一本相当重要的书。这本书最近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并翻译成英文,这明显是试图向世界传达中国高层领导人是如何看待自身及自己的角色。中国共产党将会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也将在本世纪成为亚洲区域的重要角色。

这本书收录的演讲涉及了多个话题:从中国对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到城市化、现代化的风险和代价,从海事政策到保卫中国领土,从教育发展到提升中国文化标志等等。其中超过一半的演讲已经被传达到中国本土人士、学生、商界等范围。有趣的是,这些演讲中只有一个直接提到了美国,少数几篇提到了西欧。

读者能从本书中得到的印象是,当今中国领导人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高于一切。许多演讲是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在一篇演讲中还直接坦率地承认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被错误地发起的。同修正不同,这本书坦白了中国过去的缺点,并解释未来要如何做:这是一个新的中国,开始于邓小平1978年“11大”上宣布的改革计划,并经历了一系列长期的转变形成的中国,中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拥抱全球化和市场力量所导致的混合模式。

本书中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没有提到西方国家。作为曾经历经“百年耻辱”的国度,习近平反复呼吁伸张中国过去在西方列强面前所受的屈辱,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讲话中几乎没有提及二战前及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所做作为。

好战的言辞也在这些演讲中消失不见。这些言辞曾经在中国1950-1970年代出现,当时还处在革命的共产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阶段。从现在的这些讲话中,读者可以看出革命的激进主义时代已经结束,连同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对立性言论一起消失了。

习近平的演讲中,并没有从辩证的角度讲到中国同西方国家要形成对抗关系。而是讲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处在复杂的关系期:有时候中国表现得像亚洲的一部分,而有些时候,中国则像是一个独立的地区在和亚洲打交道。这让中国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更加微妙和复杂,并且告诉我们中国如何看待其自身。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中国的核心考量和利益越发清晰地凸现出来。他们是:中国的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在维护中国地位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需要管理和领导经济改革、发展;带领中国成为一个现代的发达国家(到2049年);以及中国需要推进同亚洲其他国家的“软外交”。

最后一点在习近平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话中得到阐释。他回顾了当时的中国通过海陆网络同其他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且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寻求同所有的亚洲邻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打通陆路和海路,也要培养相互经济合作依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样,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似乎是这个政策背后的的指导方针,这个政策也包含了不干预别国事务的行事方式。

这种亚洲世纪的愿景肯定是以亚洲为中心,并且几乎没有借鉴西方的模式。他的设想是亚洲内部的对话,中国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中国既是连接亚洲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的设计者,也是出资人。

这个项目是否可以实现,也不管亚洲是否真的能担负起自我身份的创造更多是个理论上的问题,这只能有待时间来回答。但是就现在而言,这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精英们对未来的心态和世界观,以及他们对未来的长期规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