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陈云的盖章书

fengyanfengyu 2014-12-02 19:44:23 熊光楷/文 总第260期 放大 缩小

 

我收藏的陈云盖章书是《陈云文选(1926-1949)》。1995年1月,我将这本《文选》交给陈赓之子陈知涯,委托他转请陈云家人为我钤章留念。1995年春节前,我就收到了盖好印章的《文选》。

读陈云的书,我常常想起他的15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1990年春节前,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等浙江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以及在杭州的中顾委委员,到陈云居住的西子宾馆,向陈云拜年。陈云很高兴,同大家合影后,就拿出事先写好的条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送给李泽民,并对李泽民说:“这15个字我是不轻易送人的。”接着,陈云对这15个字作了详细解释。一年后,1991年1月18日,李泽民为《人民日报》撰写了《改善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的理论文章,阐述他学习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个重要思想的体会,首次介绍了陈云的谈话内容。

陈云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两个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么,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陈云还说: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应该说,这15个字,既是陈云从长期实践和切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

陈云还是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工作重要的早期领导人。1931年5月他担任保卫中共中央机关安全的中央特科书记。1933年他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在1934年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任白区工作部部长。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后,他于1935年6月奉命秘密离开长征队伍,只身到达上海,从事恢复共产党的秘密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云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潘汉年冤案的昭雪,陈云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潘汉年是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尤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业绩。早在中共特科时期,潘汉年就曾协助陈云工作,与陈云建立了深厚友谊。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被诬为“内奸”遭到判刑,蒙冤去世。但陈云一直相信潘汉年的清白,并多次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对潘汉年的案情进行复查。1982年,中央为潘汉年平反,恢复荣誉。这也充分反映了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和对革命同志的友谊与信任。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