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经济特区起步时

liaowangzhisheng 2014-12-02 19:13:56 丁 东/文 总第260期 放大 缩小

 

创办经济特区已经被公认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这一步是怎样迈出的?在创意和决策过程中有谁起过什么作用?这都是值得探寻的问题。最近,我读到杨继绳先生的《中国当代名人政要访谈述评集》一书,感到吴南生的相关叙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原貌。

现年94岁的吴南生,当时是广东省委书记兼省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在创办特区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历史当事人之一,也是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深圳会见的四个老同志之一。吴南生在2007年10月18、19两日接受杨继绳和肖冬连的采访,详述了他亲历的经济特区决策过程。

吴南生说,创办特区的建议,最早是新加坡商人罗新权提出来的。罗新权是广东省人大副主任罗明的同村侄子,原来是出租车司机,后来做生意发财了。文革期间中国开始海上石油勘探,需要石油勘探船,美国不卖给中国,罗新权帮忙从新加坡转道买了专利。1979年初,吴南生请庄世平等香港老朋友到汕头会面,为大陆摆脱经济困境出主意。吴问“有什么最快的办法”?罗新权说:“你敢不敢搞自由港?这样是最快的。你看香港、新加坡、台湾能够那么快的发展起来,也是靠这个,台湾叫做‘出口加工区’,香港叫自由港。”于是,吴南生在1979年2月21日给广东省委写了一封信,说汕头利用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潜力很大,应当下放一些权力,让他们放手大干。他回到广州以后,又和卓炯等经济学家一起讨论了办经济特区的想法。

这时,习仲勋到吴南生家,听他谈了这些想法。习仲勋说:“我赞成,明天开会你说吧。”第二天,吴南生在省委会上说:“希望搞一个点,先走一步。如果同意,就把汕头作为试点吧,因为汕头有两个条件,一是汕头对外贸易比较多,二是汕头华侨比较多。”习仲勋说,“要搞都搞,全省都搞。”吴南生说,全省都搞不得了。最后商量,在汕头、深圳、珠海三个地方搞。习仲勋说:“写个报告给中央,4月初中央开会,我带去,当面给中央提出来。”吴南生问,“那是国务院召开的经济会议,你参加干嘛?”习仲勋说:“我还没有做结论呢。”习仲勋原来是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因小说《刘志丹》案挨整下台,1978年才恢复工作,出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这只是落实政策的第一步,尚未官复原职。他要趁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机会,争取为“利用小说反党”的冤案做结论。

1979年4月5日到28日举行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4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听取各组召集人汇报时插话,表示支持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吴南生说,这个会不是邓小平而是华国锋主持的,是华国锋最后同意、赞成了广东的建议。习仲勋回来传达,都是讲的华主席。讲邓小平只是讲过一句话,说:“小平说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我看他对改革开放也是很积极的。”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习仲勋、杨尚昆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吴南生说,有些材料说是习仲勋向邓小平汇报,没有那回事。谷牧给小平说:“广东有这样的思想,先走一步,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小平很赞成。谷牧说:“但是名字定不下来。”邓小平说:“那就叫特区吧!”

《谷牧回忆录》是这样说的:“1979年4月下旬,中央召开专门讨论经济建议的工作会议。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及属于重要侨乡的汕头举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设想表示赞同。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责成我帮助广东、福建两省省委、省政府进行研究论证,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提请中央讨论决定。”谷牧于当年5月11日到6月5日率工作组前往广东、福建调查,和包括吴南生在内的两省领导干部讨论,形成了实施的思路。他说:“回京后,我除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外,还面报了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我向小平同志汇报时,谈到准备划出办区的四块地方,应当如何命名等。我说,国外有的叫‘出口加工区’,有的叫‘自由贸易区’,有的叫‘投资促进区’等等,我们究竟叫什么合适?小平同志很赞成办这类区,并且明确地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

谷牧和吴南生都是历史当事人。他们的回忆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可能更为靠谱。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先后诞生。吴南生作为深圳市第一把手,成为特区建设的一线指挥。特区创办之始,最大的困难并不是资金的缺乏,也不是工作条件的艰苦,而是政治上的非议。1982年前后,东南沿海出现走私潮,有人认为经济特区就是走私的通道。为了严厉打击走私,中央把广东、福建两省领导班子召到北京开会,围绕特区的进退存废,当地领导人遇到了空前的压力。而摆脱压力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寻求最高权力的支持。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到了深圳。市委书记梁湘请他做指示。他说:“我现在不说,等回到北京再说。”市委一班人很紧张。邓小平29日到珠海,题写“珠海经济特区好”,并于当晚到广州。消息传到深圳,市委领导人更加焦虑,珠海经济特区好,是不是深圳特区不好?于是赶快派深圳接待办主任张荣想办法。张荣到广州找了杨尚昆、王震,又请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帮忙。2月1日,在广州珠岛宾馆邓小平的住处,把纸铺好了,墨也准备好了。邓小平散步回来,邓榕说,人家是专门赶来的,要请你来题个字,给他们写一个吧。吴南生原来准备的草稿是:“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办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稍微改了一下,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将落款写为离开深圳的一月二十六日。有了这个题字,总算拿到了“尚方宝剑”。吴南生感慨:“这算是一次成功的公关。”

吴南生认为,说中国的开放改革是哪一个人发明的,哪一个人先提出来的,我不赞成这样说法,应该说,是党内、社会上甚至海外大家共同的要求。他的见地颇有道理。历史的进步,应当是合力推动的结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