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官员失联与权力失控

shehuiguangjiao 2014-10-26 16:37:23 李 妍/文 总第256期 放大 缩小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躲猫猫”,失踪两月有余,被网友调侃为在“躲猫猫”的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日前终于在长沙被洛阳警方抓获。

官员失联,郭宜品并非孤例。就在郭宜品失联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河南、江苏、陕西等地接连曝出官员“失联”现象——河南省内乡县人防办主任杨某被曝“失联”7月有余;江苏省句容市档案局副局长郑某被曝因卷入高利贷、欠下巨债后失踪。

据统计,仅在今年,经由媒体曝光的失联官员事件已近10宗。湖南一名欠下巨债的地方副局长“跑路”数月;江西修水县政协委员借贷5000万元后没了音讯……而据最高检公布的数据显示,5年来最高检会同有关部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6220人,追缴赃款赃物计553亿元。

盘点近年来的官员“失联”、“跑路”报道,发现官员的出逃方式虽不尽相同,原因却多与“贪腐”有关。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官员失联多与“贪腐”密切相关,为何事前监督、防范仍形同虚设?为何官员跑路仍一次次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到底去了哪儿?是谁给他们创造了失联的可能?官员跑路究竟又该如何防范?

官员失联,说走就走

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官员“失联”案例,官员“失联”多涉及贪腐,“失联”方式也大同小异,要么是“请假失联”,要么“突然消失”,要么“滞留不归”。但不管哪种方式,身负重责的官员似乎都能消失得轻而易举,官员失联,屡屡成为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据媒体报道,洛阳市副市长郭宜品失联前曾向市长请假,“说要带母亲去北京看病,已经约好了医生。”由于郭母确实久病,市长就准了假。“大概过了三四天,有人出于关心,给郭宜品打电话询问看病情况,才发现无法联系到他。”

“请假看病”成为失联官员屡试不爽的理由。这种“跑路”方式是“金蝉脱壳”最名正言顺的理由,既可避人耳目,又可借机试探官方反应,很容易过关,事后也不易被发现。因此,“请假看病”常常成为贪腐官员彻底消失的前奏。

今年7月,河南省颍上县交通局长胡波被曝失联,据其下属介绍,“上周一胡局长还到单位来上班,但后来其家属就打电话称胡波生病去外地看病了。”去年失联的广州花都区原政协主席王雁威,80天后被组织认定“畏罪潜逃”。他让工作人员代其向区委办请假,“原因是身体不好,想休息几天,出去看病”。而王雁威并未说明自己的请假时间与去向,两天后,电话便再也接不通。

当然,相比“请假失联”的稳妥,也有一些问题官员不惜选择“悄然离去”或“滞留不归”。辽宁省凤城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强就于2012年4月末突然失去联系,后被证实,其已因贪腐擅自持因私护照出逃美国。2010年5月19日,时任河南省安阳市市委副书记李卫民在从北京返回安阳途中突然失踪,次年1月10日,其在三门峡被抓获,随后因受贿、贪污罪被判处死缓。而在官员滞留不归事件中,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的,还有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原区委书记杨湘洪的失联事件:2008年9月30日,杨湘洪在考察团结束访问回国前夕,突然声称腰病复发,需在巴黎住院治疗,此后一直滞留未归,同年11月7日,其被开除公职及党籍。

这些问题官员选择失联,表明其已做好最坏打算,不惜与组织公开决裂。但无论如何,官员选择决裂与失联,相关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任由事态失控。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反腐形势下,就更应该加强对问题官员的事前监管与事后追逃、追责,不能让官员失联总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堵住官员落跑的漏洞

要看到,严峻的反腐形势下,之所以一些问题官员能够从容失联,很大程度源于权力的失控。因此,在事前充分堵住制度漏洞,织密对失联官员的监管之网,让权力行使在边界之内,让问题官员无处可逃,应是当务之急。

比如,当前很多失联官员多是“祼官”。在失联前,他们已经将老婆孩子安排到国外,将财产转移到国外,自己也早就办好了出国护照和绿卡。等万事俱备后,他们就正式失联了。因此,对于“裸官”,有关方面极有必要充分掌握他们的信息和动向,及时防范,并尽力减少和消除裸官现象。

如今,“裸官”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此就有具体规定,有些地方还对“裸官”作出了重要限制,例如广州规定禁止裸官在监察、组织人事、财务等重要岗位、敏感岗位任职。

事实上,公职人员失联或失踪前,一般都做了准备。其家庭成员动向一般会发生变动,同时,他们的账户、股金、房产等财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果有关部门关注及时,应不难发现蛛丝马迹。比如有些失联官员为了能潜逃成功,往往有多个户口和身份证。因此,堵住户口和身份证办理漏洞就特别关键。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则认为,公职人员出逃时,往往会把财产转移至境外。这样的大批资金流动,银行应该引起注意并向有关单位汇报。“银行应该成为反腐败的生力军”。

除了强化事前制度化监督、监控,强化“重点寻租风险”职位和地方、部门一把手官员的监督,对领导干部选人用人严格把关,同样重要。诸如郭宜品等问题官员之所以能够轻松失联,很大程度也源于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失控。

早在郭失联之初,媒体就报道与他一起失联的还有当地房地产商,据称郭宜品涉嫌受贿500万。坊间有关郭宜品涉嫌腐败的传闻也一度沸沸扬扬,其中包括涉嫌受贿、与开发商利益勾结、相关工程涉嫌违规、情妇举报等。然而,如此一个权力滥用的官员,却在“向人民述廉”节目录制活动中,获得高达99.2%的满意度。在郭失联之前,有关部门已经早掌握其腐败线索,也正在展开调查。按理说,有关部门早就应加强对其的日常监管。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郭仍然说失联就失联,怎能不让人惊诧?

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官员来说,一来他们经受的官商权力寻租诱惑较大,二来日常权力监管匮乏,也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理当对他们强化重点监管。同时,强化领导干部个人情况登记报备制度、重视领导干部请销假管理、强化外部监督举报、加强廉政建设和“官德”教育等,也是需要堵住的漏洞。

官员失联,官方事后别失聪

在洛阳副市长“失联”事件中,洛阳官方寻人动态在副市长“失联”一月之余后,才经网帖曝光,倒逼官方被动公开。当地官方因此被舆论指责纵容“失联共腐”,官方无论在信息公开还是实体处置上都明显“慢半拍”,这不仅增加了找到失联官员的难度,也冲击着政府的公信力。

官员失联,往往被地方官场视为“丑闻”,在处理上格外低调谨慎。官方处理失联事件一般都“悄无声息”。登报、贴寻人启事,甚至撤下简历,一切都在“大事化小”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每当各大媒体向官方探听相关情况时,常被“无可奉告”的语气回绝。遮遮掩掩的姿态,不但引来舆论对事件的猜测,更使地方政府处于“被动挨骂”的境地。

问题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信息公开透明。包括行踪在内的官员信息,关乎行政权力的运行,是必须公开的政务信息内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地方担心丑闻的负面效应而捂盖子,不仅让“丑闻”更丑,更无助于推动事后对失联官员的追逃、追责。只有主动公开信息,积极推进调查,尤其重视统筹、协调跨部门、跨地区对此事件的联动处置,强化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断掉“失联”官员外逃后路,才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国内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筑牢防止外逃的防线,加大国际司法合作力度,在全球布下法网,也是境外反腐的重要一招。

当然,官员失联,根本问题还是权力行使失控。要真正解决问题,只有从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行动入手,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日常监管,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查”,真正消除问题官员的侥幸心理,让他们不敢逃,逃不掉,才能真正回应舆论关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