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落马官员的“双面人生”

shehuiguangjiao 2014-09-22 22:40:02 佘宗明/文 总第253期 放大 缩小

 

反腐鼓点紧敲,贪官接踵落马,毋庸讳言,时下的高压反腐在“打虎”节拍中不断被导入高潮,反腐也是当下舆论空间里的热门议题。剑指贪腐,快慰人心,但对整个社会而言,享受反腐快感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深刻剖析贪官的复杂人格,找到防微杜渐的钥匙。

前不久的《学习时报》上,就刊登了一篇题为《关注领导干部生活状态》的文章,通过翔实的调查,还原部分贪官的真实生存状态,解析其落马的细微原因。开篇语发人深省:一边是工作上的废寝忘食,一边是生活上的贪污腐化,这是目前中国相当一部分落马官员“双面人生”的真实写照。文章还分析了贪官的很多易被忽视的状态,如家庭生活常一团糟,在子女成长中角色缺失,异地任职动辄引发家庭危机,频繁在外就餐产生的影响等。

比起绝对臧否的群像勾画,抑或是止于快慰的情感宣泄,解剖落马官员这一标本,无疑更具意义。毕竟,贪官们是内嵌在问题制度之中的,也是畸形生态的一个个“原子化映射”,所以在发现问题后,与其对着笼统的“体制靶子”扫射,不如在对贪官“双面人生”等现象的剖析中追本溯源。

“矛盾体”的官场样本

说起“双面人生”,让人想起一句口号: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勤与廉,本应是官员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两重考量因素。可揆诸眼下,部分官员勤政是做到了,却倒在了廉政的坎上。他们工作上废寝忘食,堪称勤勉;生活上却贪污腐化,逾越底线,最终仕途也为之断送。

如此“双面人生”,绝非个例。像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在任期间,就曾因能干而广受赞誉,因工作雷厉风行而被人信服。据了解,他曾对辖下的西湖区范围内每块土地的面积,都能随口报出。可到头来,“能吏”外在改不了其“墨吏”的本质:他利用职务之便,贪渎两亿之多,也因此被称作“许三多”。还有南京原市长季建业,也是“两面”的典型:他被公认为工作效率高,擅长快刀斩乱麻,像玄武湖、中山陵免费开放,都是其手笔,但实干的另一面是不遵循程序,还涉嫌受贿犯罪等。

看似“鞠躬尽瘁”,玩的却是勤“捞”致富那套;看似“工作模范”,却被查出是巨腐大贪。这类官员,不啻为“矛盾体”的官场样本。他们也用现身说法,给人们普及了辩证法的道理:看人别只看“第一眼感觉”。很多贪官的仕途轨迹,都是多条线展开的,我们切忌只看到金玉其外那一面,价值判断被一叶蔽目的成见遮蔽。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说到底,对官员贪廉的盖棺定论,不能因其“勤”就贸然得出,而应深究细探、谨慎考量。

要知道,“勤”可能是政绩驱动或良心促动下的履职自觉,也可能是种应付督查、敷衍民意的表面功夫。有些官员认真奋发,是本色化呈现;有的示人以勤,则是种假面演出,意在给自己抹上一层保护色,以遮人耳目。应看到,很多贪官东窗事发前,都是台上高唱反腐,常摆出勤政姿态,可台下却在暗角里行蝇营狗苟之事。工作上不辞辛劳,不过是生活上贪污腐化的外在伪装。

在此情境下,纪检监察部门在对官员干部进行监管时,也应跳出狭隘视角与表象窠臼,不能被某些官员身上的闪光点蒙蔽,而忽略了对其深层全面的考察评估,应以从严之态执纪执法,把好廉政审查关口。

“双面人生”背后的畸形生态

对那些“双面官员”,确实应增强反腐嗅觉,但比对这类贪官每案必究更重要的,是将监管端口前置,这也需要建立在对部分贪官“双面人生”的深刻洞悉上,毕竟治病下药还须对症。

对某些官员的边干边贪,舆论将其称作两搞现象,即一手搞工作、一手搞腐败。“搞”工作若能多些实干成分,倒也不失为好事。但时下很多贪官的“勤政”,其实是假动作,因为在政务环境日渐透明的语境下,公众固然无法借助财产公示制度等一眼看出有些官员是廉是腐,可这份监督焦渴却能转移到对慵懒散的纠察上。为避免留下把柄,有些贪官也就摆出勤政的POSE,营造廉政假象。

当然,有些贪官起初也确为工作狂人,魄力与能力兼具,他们会走向腐败,某种程度上,与补偿心理有关:自认为劳苦功高,而既有的薪酬待遇与之不对等,所以信奉“贪字诀”,以此来填充自己的胃口。对这些贪腐能吏,不少地方采取的态度是“忍其贪,用其能”。只要他们政绩突出,就在对其的考评和选任中予以照顾,而不会在收到举报或涉腐线索后循迹严查。

也正因个人的价值偏差,加上组织的驯化不强,有些官员才会陷入“双面”的分裂。可也应了解到,官员也是人,他们无法摆脱现实环境、社会观念水位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官员的AB两面,其实也是角色混沌的投射,是染缸式官场生态裹挟下的必然。

比如说,在传统吏治观念中,法与德在官员评价体系中的优先次序是倒置的,对官员的现实评判,总是重政绩而轻程序。许多“模范干部”,脸谱都是“忘我工作、呕心沥血、不计一己之私”。相较之下,遵守法律规约的标准,反而被忽略或遗漏。当这套体系植入某些官员的价值观中,他们难免会疏于以法自律。

再者,官员两面性也会受制于官场气候。当一些官员的工作需要在推杯换盏中搞定,需要在交际应酬中去构筑人脉网络;当他们常年都在外忙活,与亲眷劳燕分飞……不着家的节奏,与公款消费撇不清干系的工作路数,难免会将他们推向“感情溜号”,奢靡腐化的境地。

权责不明晰、脱离正常人的生活状态……也正因这错位的评价标准与病态气候的诱导效应,有些官员才会出现行为失范:勤则勤矣,却胆敢触法违纪。“工作废寝忘食”,是迫于无奈;而“生活贪污腐化”,则是“无奈”对换之下的底线下移——没办法,人在江湖身哪能由己?设若你处在逆淘汰的官场环境中,濡染的是小圈子文化与站队技巧,若不同流则可能受排挤,你还能全身而退,出淤泥不染?

让制度的确定性成为解围支点

对许多“双面贪官”而言,工作勤奋与生活腐败也构成了某种反向拉锯。他们受困于此,跟“多面”的制度环境不无关系,最终也得向制度的确定性求解。

打个比方,对官员的评价体系能与反腐指向更具契合度,在注重能力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其清廉度的考察。实质上,现在对官员也不乏约束措施,如民主测评、绩效审计、任前公示等等,但其动辄沦为走过场,无法成为衔接反腐和人事评价机制的粘合剂。

要改变的不只是评价标准。相关调查指出,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公务员比,中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几乎是最长的。这也让很多官员的其他社会角色,因职业原因而弱化。对应的,公务员薪酬改革如今还在设计阶段,待遇跟劳动强度的挂钩仍缺乏制度依托。在此情况下,贪腐或许也就成了其不平衡感的转向宣泄。

基于此,有必要从制度改进着手,除了薪酬匹配外,还要促使官员向正常人状态的回归,或者说是公务员职业属性的归位。譬如说,要着力明晰岗位职责,平衡权责关系,规范职务设置和职务行为,让官员干部从繁重的公务接待、繁琐事务、人际关系等连轴转状态中解放出来;另外,在干部提任或交流轮岗中,也着眼其夫妻分居等问题,设法纾解。

在现实中,以指令方式随意调动官员的工作安排,突破岗位职责下达如维稳等额外工作要求的现象,着实不少见。还有半公半私的人情交往,都在加重部分官员负荷的同时,也降低了其贪腐的机会成本与被查究的风险。

于此情境下,要给官员减负,也压减其涉腐机会,就应着力于转变现有的权力运行方式及政府治理结构。如坚持法律本位,让各项制度安排与流程设计都可操作化,减少制度的虚置性,也让官员们放下包袱,不必劳形于琐碎事务,也可摆脱人治对个体精力的吸附,而可以在制度运作框架下各司其职、各尽本分。

说到底,要让官员的工作生活状态回归健康态,进行廉政教育、违法必究不可或缺,但更关键的,在于确立稳固的制度架构,激活和补全应有的权力运作机制,将法治规则而非人治标准嵌入到公权力运行中,这样才能给官员减压解围,让他们跳出“两面”之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