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博弈下的中日未来

tebiebaodao 2014-09-22 21:26:47 王 冲/文 总第253期 放大 缩小

 

9月3日,中共七常委为烈士献花,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针对历史问题的讲话,为中日关系定下了基调。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他说,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习近平针对日本的长篇讲话,全方位首次表明了换届两年来中国高层对日本的战略判断、战略底线。与以往中国仅仅温和地呼吁日本应该正视历史、敦促日本走和平道路相比,习近平直接指出日本应该对历史负责,是为安倍政府指出了道路,公布了中国的对日本底线。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仔细看看中日关系的历史,或者可以照见一个更清晰的未来。

中日历史问题的博弈

二战之后,中日没有官方交往,对日本历史态度问题的博弈,要从1972年建交说起。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代表日本政府对过去日本政府“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表示歉意。当日本翻译说出“添了麻烦”这句话时,宴会厅里马上发出了“嗡嗡”的议论声,大家觉得这个说法太轻飘飘了。

第二天正式会谈的时候,周总理严正地向田中指出了这个措辞的问题。后来,在《中日联合声明》前言中还特意这样写明: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表示深刻的反省。

同样是在1972年的谈判过程中,中方表示放弃战争赔偿,理由是战争是日本军阀发动的,不应该让日本人民来承担。在钓鱼岛问题上,双方则搁置了归属。

这样,中日迅速建交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及至1978年邓小平访问,气氛非常友好,谈到钓鱼岛问题时,邓小平表达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想法,还说我们这一代或许不是足够的聪明,想不出办法,问题可以交给下一代解决。

随之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几日我和日本《产经新闻》前记者福岛香织聊天时,她说,那个时候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就是大熊猫的国度,很落后,很贫穷,但很可爱。

胡耀邦访日,提出邀请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从而把中日友好推上了一个高潮。负责接待3000名日本青年的秘书长,就是前总书记胡锦涛。后来这些人回访中国时,我曾跟随报道,胡锦涛接见了他们。其中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当时访华的一位日本明星过生日,胡锦涛亲自去送礼物。

1989年之后,日本是发达国家里面第一个和中国恢复正常关系的国家。

江泽民总书记访日,是中日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因为韩国得到了日本的官方正式道歉,中国也想效仿之,但没有成功,随之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日本的爱国主义宣传。

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后,一开始还到卢沟桥的抗战纪念馆参观,但后来由于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陷入政冷经热状态。安倍第一个任期,中日关系扭转,开始破冰之旅,之后一度持续改善。民主党上台后,更是提出了回归亚洲的口号。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钓鱼岛问题,中日一度紧张对峙。因为毒饺子、中国反日游行等报道,日本对中国的亲近感直线下降;反之亦然,中国对日本的厌恶度也达到近年的峰值。

当前中日关系的四个特点

随着中日政府换届,中日关系也进入新的一轮博弈。相较前任,安倍更加强硬,无论历史问题还是钓鱼岛争端,都摆出一副死磕的态势。中日不仅互相指责,还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争取支持的竞争。

当下,中日关系有四个特点。

首先,中日的战略竞争态势没有变。亚洲长期以来是中国为主导的朝贡体系,中国独大;近代以来,日本脱亚入欧,实现富国强兵,称霸亚洲,开始给亚洲带来灾难。如今,中日两强并立,双方谁都不太适应。这个态势,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对此,中国人过于乐观,认为日本在衰退;日本人又过于悲观,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衰退和中国的成长。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极容易导致错误的认知和战略上的误判。

其次,日本的战略基石是日美同盟,而美国的策略则是重返亚洲,日本始终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棋子。这个基本态势不变,中日关系就不会迎来根本的好转。

第三,日本国内整体右倾,随着经济的下滑,民族主义抬头,这迫使日本政坛整体向右转。修宪,便是明证。安倍晋三一直主张修改宪法第九条,并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2012年12月17日,日本共同社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选举前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中,454名新当选的众议员中有343人赞成修改宪法第九条,比例为75.6%,超过了全体480名议员的2/3,达到了提案修宪的条件。

第四,中日相互不信任增加。日本,曾经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一旦废除和平宪法的关键条款,会向何处去,令人担心。而中国在崛起后,会做什么,也令外界担心。消除这种疑虑的方法,在中国国内,需要启蒙,需要建设人人富足的公民社会;而在两国之间,则需要保持高层领导、企业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沟通,以及国民之间,尤其是青年人的交流。所幸,中日之间,这方面基础良好,只要继续强化,就算中日关系不能做到完美,也至少可以保持和平、理性的交往。$nextpage$

政冷经冷的冷和平

安倍上台,面临两件大事,第一是提振日本经济,第二是修复民主党留下的外交烂摊子。这两件事,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出口、消费者三驾马车。日本可以投资刺激,但随着高龄化、少子化,日本的消费难以提振,因此,增加出口才是日本经济振兴的真正利器。

增加出口,离不开中国这个新兴大市场。

日本舆论认为,日本经济走向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日交恶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受到影响,汽车、电子等产品对华出口大幅下滑。安倍内阁要使日本经济摆脱困境,改善对华关系十分重要。

对于中国而言,新政的重要基础便是维持经济的增长,这需要日本的资金;环保、新能源领域,也需要日本的技术。我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企业人士接触得知,由于担心中日就钓鱼岛开战,诸多合作项目停滞。

然而,中日双方都没有现实需求而放低姿态。这让认为经济合作可以减少国际纠纷的观点受到冲击。

日本企业开始认真的考虑撤出中国,去劳动力更便宜的东南亚国家去发展。

这是因为,中日因钓鱼岛产生的争端,在两国民族主义者的压力下,双方政府都难以退让,甚至有擦枪走火的危险。客观地说,爆发战争的风险其实很小,因为当下的世界潮流,不是靠战争解决纠纷的时代;因为当下的中国和日本,谁都不希望运用这个最下下策的解决方案。

中日双方共同的难题在于,两国都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对对方的厌恶程度有增无减。中日双方面临的症结在于,能否用经济利益的锁链,挡住滚滚的民族主义洪流。

一句话总结当下的中日关系,那就是陷入政冷经冷的冷和平。

不要轻言中日必有一战

2005年,我在日本爱知世博会采访时,日本馆的大屏幕上放中国军舰在东海出没的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如果说,在靖国神社、教科书问题上,日本还有不同派别的话,那么在领土争端上他们无疑是“一致对外”的。

也就是说,中日历史问题不会酿成巨大风险,钓鱼岛争端倒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尽管几率很低,也不得不防。

然而,无论如何,不要动辄说中日必有一战之类的话,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论。

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每当中国快速发展的时候,就遭遇日本的“当头一棒”,甲午战争前,中国保守的“洋务运动”虽然有缺陷,但毕竟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有所进步,但甲午战争日本赌博式的一战,获得了巨额赔款和台湾,从此有了本钱,一个日本人写的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赔款给了日本进入纽约资本市场的机会,应该是中国的赔款对日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往后,中国在1926年到1937年有所谓的“黄金十年”,每年经济增长达10%左右,但日本的全面入侵打破了这一进程,让中国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力稍有增强,日本就炮制“中国威胁论”,近代以来,日本习惯了在亚洲当老大,“卧榻之畔不容他人酣睡”,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总之,在东亚逐渐形成两强并立的过程中,日本不时会找些麻烦。

我觉得,中国急不得,和日本人相比,中国人是感性的人,容易激动,在外交方面,切忌如此,老百姓的情绪固然是爱国,但过于急躁往往会适得其反。为什么急不得?因为中国现在军事,尤其是海空实力,还不如日本,日本更有美日同盟为后盾,有恃无恐,国家间的较量永远是实力说话!

有网友喜欢说“中日必有一战”,大抵指的是东海这边。我个人反对打仗,无论仇恨多少,相互憎恶多少,中日共存是历史发展的方向,谁想消灭对方都不合潮流,也不切实际。

中国对日策略得与失

中国对日有欣赏,有仇恨,有合作,有矛盾,但从战略的层面讲,似乎还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一以贯之的执行。

没有战略,却有策略。

中国对日本的策略有两个重点所在。其一,希望能拉拢日本为我所用,不让日本完全听美国的话;其二,经济上借助日本,获取投资、技术,保障就业。

可以说,拉拢日本是个遥远的、不切实际的梦。日本内部虽然也有独立自主的思潮,也有美亚并重的论调,但不是主流。美国对日本的掌控力和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让任何离间日美同盟的做法都无异于缘木求鱼,可想而不可得。

经济领域中日确实互补,但近年来中日即便在经济领域也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中国的GDP超过日本给日本的心理造成打击,而2014年以来日本媒体热潮的话题之一,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已是日本的两倍。

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政治对立等诸多原因,日本产业界已经逐渐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经济对中日关系的牵引力在下降,但对彼此而言依旧不可或缺。

策略只能解决问题,无法构建长远未来。

中国如何定义日本,如何定义中日关系,应该是中国对日战略的基础。

对于中美关系,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个框架下,日本是美国的一个棋子。但并不是说中国对日就没有战略。

尽管日本民族主义抬头,但不应把日本看作敌人,可以看作战略竞争对手。中日之间最好不要发生战争,这应该是个常识。但也不要幻想中日相互之间回到八十年代相互欣赏的境地。

鉴于此,中国对日的战略似乎并不复杂。那就是,继续发展,获取更大的相对优势,通过增强硬实力、软实力,让日本“仰视”,这才是解决中日矛盾的根本途径。

从战略的角度而言,中国的对日战略,其实就是搞定美国。搞定老大哥,小兄弟就老实了。

具体策略,就是维持斗而不破局面,保持适度压力。顺势而为,不刻意强求表面的友好,但遇到缓和的机会也不要放过。

在中国国内,需要启蒙,需要建设人人富足的公民社会。不应该情绪化看日本,也不应该刻意宣传仇恨日本;而在两国之间,则需要保持高层领导、企业家、文化界人士的密切沟通,以及国民之间,尤其是青年人的交流。唯此,方可从冷和平走向真和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