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自由谈252

tupianzhongguo 2014-09-19 19:49:13 总第252期 放大 缩小

 

大公网:反腐与选贤同步

当舆论还停留在王岐山是否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说过“以后你就慢慢懂”时,他治下的中共反腐系统继续“南征北战”,接连打掉多个重量级老虎,而与打虎同步的则是多省常委会的密集调整。反腐和改革被认为是“习式新政”的一体两翼,反腐清理队伍,打破利益障碍进而推动全面改革。如何选拔出德才兼备的改革生力军,填补改革领导队伍的遗缺,成为中组部等干部选任系统的当务之急。

有进有出,本轮由反腐和补缺为主调的人事调整,成为2013年换届后省级常委序列变动最密集的一次。梳理近日人事变动发现,这些干部调整以空降、同省或同系统调任为主,60后居多、年富力强、具有高学历,多数都从基层干起,并无“裸官”。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如何治疗“国企病”?

中国正在掀起新一波的私有化浪潮,但精简臃肿的国有部门的努力,将面临那些获益于旧有增长模式的人的激烈反对。国企改革遭遇政治阻力不是什么新鲜事。1998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启动改革,使国企员工人数从1997年的6600万缩减到2004年的4000万,数千家亏损国企被清算或私有化。然而,那些改革是在局面已经不可收拾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放给亏损国企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银行体系在理论上资不抵债,即便国有集团仍在以补贴的形式从中央财政拿走巨额资金。

现在,国企不再会引发可能导致经济和金融迅速崩溃的严重危机。相反,国企的问题更像是得了慢性病,它们拖累了增长,但还不足以让人们产生紧迫感。国企改革是中国改变增长模式的整体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摆脱以债务驱动的投资和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模式。

京华时报:山西官场地震叩问官商交往之道

权力腐败,总会有载体。要么是资源配置,要么是行政审批,抑或是其他什么渠道,有权力把守的地方,就会有腐败的因子蠢蠢欲动。这种时候,要么是权力主动寻租,要么是权力被诱惑腐化,或者是双方你情我愿,以成腐败之滥觞,不能不令人嗟叹。

习近平去年曾谈到官商交往要有道,要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这无异于官场箴言,对于山西的落马群蠹来说,当是醍醐灌顶之言,是否直到落马之际,方悟官商交往要有道?设若划定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保持距离、相交如水,又怎会滑入腐败泥淖而不能自拔?然而,透过诸如此类官商勾结、官商合谋,以及权力乱伸手、在资源配置中起一言九鼎式的作用,我们不能不看到,腐败要治本,还需从源头上切断乱伸的手。

大公网:中央巡视组的高效率折射了什么

中央巡视组的高效率折射出的不仅是地方纪检监察机构的低效率、公信力低,而是由地方利益链所导致的对地方的不信任。正是由于地方利益链,致使政策执行中的“肠梗阻”普遍存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申诉、控告、举报类“信访”居高不下,成为各级检查层出不穷的根源,也是级别越低公信力越差的重要原因。正是如此,“打通最后一公里”,成为时下最热的“词”,也就是各地要消除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消除职能转变、作风转变、思想转变上的“末梢堵塞”。

显然,地方利益链是形成“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因素。中央巡视组巡视之地无一不反馈干部选拔任用中的问题,或“不够规范”、“不够严格”或“不够明晰”,或拉票贿选,或带病提拔,或“买官卖官、跑官要官”。“下管一级”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体制导致的权力、权利集团及其相关方的形成,不恰当的集体荣誉感导致的地方、单位保护主义抑制了对本单位丑陋现象的揭露且失去了对公平、正义和真相的追求,催生了“最后一公里”的“末梢堵塞”,也是“肠梗阻”形成的重要驱动力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经济需要何种政策组合?

中国经济必须防止过分失速的风险,在降低经济增速目标、约束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同时,决策层可以考虑更加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该走到前台,扩大透明的、数目字管理的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缩减不透明的、分散的、地方政府管理的“隐形财政赤字”(IMF语)。

扩大的财政赤字应该主要体现为减税,对中国而言,这可能是交易成本最低的扩大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货币政策则应提早考虑降低存准率、政策利率,以求释放能够提供给民营经济的融资资源。自然,最大的难点还是改革,尤其是对政府自身的改革。强化对地方政府、国有经济的约束,设计一种约束方式,而不是依靠货币政策来约束,是上述所有措施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

新京报:遏制警察“家丁化”

遏制警察“家丁化”也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让地方主要党政领导的“绝对权力”变成“相对权力”和受制的权力。让他们对地方的人事权,不能随心所欲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一些警察主动媚上,是因为靠上了“大树”就好乘凉。没有升迁或自保等利益诱惑,又哪会有造假案作假证这样的献媚——作为警察,心里都清楚这些勾当的严重违法性。

另一方面,还在于司法对警察作假的究责机制太过宽容。不久前轰动全国的“念斌案”,辩方律师直指该案为当地警方炮制的“假案”,且列举了警方涉嫌造假的诸多证据材料,但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关检方对涉嫌严重犯罪的警察展开调查。个中原因,当然不是警方的行为还未达到立案标准,而在于对警方涉嫌违法的调查本就存在“启动难”,更别说后面的“立案难”、“调查难”和“执行难”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