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习近平访韩的玄机

shehuiguangjiao 2014-07-23 20:43:40 陶短房/文 总第247期 放大 缩小

 

7月3至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上任以来首次国事访问,引起各方广泛关注,中外媒体和分析家纷纷对此次访问作出各种解读、评论。

似是而非的“联合对日”

此次访问适逢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后不久,作为同样饱受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侵略危害的国家,中韩两国均对日本的“重新武装化”表现出高度警惕,对日本领导人否认侵略战争历史罪责的言论不约而同予以严厉谴责。一些分析据此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韩,“日本话题”将成为醒目的共同话题和重点谈论内容。更有分析进一步认定,此次访问将重塑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由原本的中朝一边、日韩一边,转而变成中韩接近、日朝热络的格局。

然而两天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并未在正式议程中过多提及“日本话题”,更未在7月3日发表的《中韩联合声明》中有只言片语提到日本。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韩国,是外交惯例中较少见的“单独访问”,即一次专程访问一个国家,这既表明中国政府对中韩关系的重视,也表明此次访问的主题,是较为纯粹的“双边话题”,在宝贵的两天行程里,双方必然将工作重点集中于“联合声明”所言“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从而将话题聚焦在双边的范畴内。

其次,尽管中韩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去年发表的《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更将彼此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国间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协商、调整的问题,需要两国领导人和随访官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探讨“联合声明”中所言“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等“四个伙伴”的两国关系新概括、新定位,以及在众多具体项目中努力达成共识,获得成果。“四个伙伴”中同样谈到地区、亚洲和世界问题,但这些都必须首先建立在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上。

第三,东北亚地缘政治关系十分复杂。中韩两国固然在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等问题上持有相近或一致立场,但日韩间存在政治、军事同盟和经济合作关系(其上更牵扯到美国因素),韩国朝野对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也仍然存在许多分歧,这些都制约了两国在元首互访和联合声明中直接、正面提及“日本话题”。

当然,双方在警惕日本“解禁”和追究日本侵略历史罪责等方面,仍然会有许多共同语言,但“联合对日”会更多表现为一种心照不宣的“不约而同”。

令人瞩目的朝核话题

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前,朝鲜方面“凑巧”进行了一系列远程火箭发射,并主动提出派遣拉拉队出席釜山亚运会等对韩缓和建议,访问后又有传媒称,中国已暂停对朝鲜供油数月,这些都引发了外界对中韩、朝韩关系的丰富联想和猜测。

此次访问前,日本和朝鲜间进行了一系列带有浓厚“解冻”色彩的互动,这更让一些分析家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的访问,或许会成为改变朝鲜半岛力量对比格局的一次转折。

从访问进程和“联合声明”可以看出,中韩双方在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上,的确加深了共识,在声明中双方明确指出,实现半岛无核化,保持半岛和平稳定,符合六方会谈成员国的共同利益,重申坚决反对半岛核武器开发的坚定立场,这些表态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也是韩国朝野所乐于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处所听闻的。

但正如一些韩国媒体和分析家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后所指出的,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表态是有所保留的,所使用的措辞、基调,未超越六方会谈时各方达成的共识,以及联合国安理会历次决议的基调,并未明确指责朝鲜方面应为半岛核危机或半岛和平稳定所受的威胁负责(尽管一些韩国评论家认为“既然只有朝鲜在谋求核武装,中国的表态实际上已满足了韩方意愿”),双方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立场,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异。

尽管大多数韩国人主张和平解决朝韩问题,但民调显示,韩国人仍将朝鲜视作对自身安全、稳定的首要威胁,只要这一前提不动摇,韩国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就不可能在一些关键原则性问题(如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仰赖)上产生根本性松动。

自贸协定:重中之重

此次访问最引人关注的话题,是中韩自贸协定(FTA)前景问题。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强调“立足长远,尽早建成自由贸易区,把双边经贸合作推向更高、更新的阶段,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朴槿惠总统同样表示“希望双方尽快建成韩中自由贸易区”,这是迄今为止,两国政府和最高领导人就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自贸区(FTA)问题,所作出的最明确、最一致姿态。在“联合声明”中,两国积极评价为达成高水平、全面FTA所取得的进展,并承诺进一步努力,争取在年底前完成谈判,这些均是此次访问在FTA问题上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但同时也应看到,双方对这些成果显得谨慎、低调,就此前一些报道和分析,两国政府相关部门更一再澄清,表示“FTA问题没有时间表”。

由于地缘政治等特殊原因,中韩两国建交较晚(1992年),经贸关系起步晚、起点低,建交当年双边贸易总额仅有50.3亿美元。但此后22年间,两国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20.97%,创中国对单一国家国别贸易年度平均增幅最高纪录。

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高达2742.5亿美元(中国海关数据,韩方数据为2289.2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韩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7%、韩国对外贸易20%左右,双方相互贸易依存度已显著提高。

中韩FTA问题的提出始于2004年,2012年5月开启正式协商,至今年5月已谈判两阶段、11轮,取得了许多共识和阶段性成果。中韩FTA一旦签署,两国间将逐步实现货物、人员、资本自由来往,从而避免同质恶性竞争,促进两国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

尽管如此,两国在FTA问题上仍存在一些分歧和瓶颈。

尽管中韩同为出口大国,但自中韩建交以来,除两个年份外,韩国都对中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且这种顺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按照韩国海关的统计口径,2013年韩国对华出口1458.7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26.1%,同比增长8.6%;韩国自中国进口830.50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16.1%,同比增长2.8%,中韩贸易逆差6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

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中韩两国在出口产业领域存在许多重叠之处,而韩国又具有先发优势,中国在制造业产品方面缺乏韩国市场竞争力;其次,中国在农副产品等领域相对其他国家,又不存在价格优势,且韩国本身在这些领域就设立了重重贸易壁垒;更重要的是,韩国市场开放度有限,市场容量也相对狭小,中国对韩扩大出口的潜力不大。

也就是说,正是目前的“非FTA状态”,令韩方得以保持、巩固对华巨额顺差,中韩FTA谈判的最大难点在于,韩方一方面希望通过FTA,增加本国企业、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比重,另一方面不希望FTA的签署导致本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从而令其对中国的贸易顺差缩水。这种微妙的反差,成为中韩FTA谈判中最棘手的瓶颈。

尽管如此,此次习近平主席的访问,的确令谈判产生了提速效应,而这种提速效应的基础,则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韩间技术落差的不断缩小,促使韩方意识到,如不尽快通过实现中韩FTA,重新协调两国优势产业,避免在国际市场上的同质竞争,对韩方所造成的损失从长远看将更大。韩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韩两国十大对外出口项目中有5项相互重叠,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资料显示,2011年韩国丧失了26项出口产品市场的“世界第一”,其中12项被中国抢走。

其他成果:重双边轻区域

此次访问期间,中韩双方还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诸多成果、共识,包括人民币——韩元直接交易机制、2015年启动双边海域划界谈判,以及文化合作、交流项目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韩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超越了传统的经贸、朝核等领域,迈向更丰富、更多层面的空间,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和交集在迅速增多。

但也应注意到,在一些涉及第三方的区域性话题上,双方的措辞显得更加谨慎,如曾经提上议事日程的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此前传闻甚多的两国共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话题,均绝迹于“联合声明”。

这一切表明,在涉及中韩双边关系的领域,两国均表现得更加有建设性和想象力,彼此间存在更多、更大的合作空间;但鉴于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因素,在涉及第三国的“区域性话题”方面,双方的合作仍将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牵制和羁绊。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主席此次对韩的单独访问,也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