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化解南中国海纠纷的思考

tebiebaodao 2014-07-11 15:50:32 周 雷/文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造成恶劣影响的越南涉华暴乱事件,除了对涉事企业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之外,还对整个中越双边关系、南中国海局势、中国与东盟(亚细安)的互动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从根本着手解决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内在矛盾,否则这一区域的国际协作和民间互动将持续恶化。

不可否认的是,此次针对华人企业的暴力袭击、焚烧和劫掠,其导火索是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新近经济活动,这在中国方面来看是属于正常、常规的经济推进,但是在越方看来是侵害和不合时宜的举动。

从这一突发事件可以看出,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不断增加的同时,彼此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也不断累积。关键在于这一区域缺少公开、透明、有效、建设性的仲裁、商讨、协同机制,同时在地区远景、利益共同体方面存在诸多政策空白。

中国在解决了近期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之后,还应该从制度设计、概念协同、知识生产、经济模式、开发协作等多方面,重新设计南中国海的远期战略,争取在不远的未来,形成南中国海福利机制(SouthChinaSeaWelfare)、南中国海国际协作、南中国海分享型社会、资源正义性开发、南中国海对话机制等多领域的互动新态势。

首先,中国应该面对南中国海仍然存在声索国及争议的历史和现实,同时关注到海洋性和岛屿型国家对海域边界的敏感心理和情绪,针对南中国海九段线与涉及国家距离切近这一现实,以及历史上、现实中海上经济活动频繁、互动的事实,将南中国海所涉及的重大资源、收益、隐形财富、精神价值,看作一个区域性的遗产。

与南中国海经济和资源开发所涉及的一切活动,应该首先照顾到这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环境正义,以及协同分享型开发的机会,争取创造出更多的南中国海福利机制。这个机制不应该仅由能源巨头、开发企业、能源所供给的城市所享有,而是应该首先照顾到南中国海资源区块周边居民,在宗教认同、环境保护、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近海社区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关切。

南中国海区域的资源开发,应该记取英国石油在墨西哥湾漏油、美国康菲在渤海湾漏油、日本福岛核电站因震灾所造成的全海域污染这些惨痛的事实,并因此在资源探测、近海石油勘探及开发、南中国海基础设施环保建设、远洋运输安全、近海资源服务配套、南中国海周边渔业开发、近海工业布局、突发事件一级协同响应等多方面,形成有效协作和监督。南中国海甚至应该成立以照顾到这些目的的南中国海共同基金,以及南中国海国际协作基金会。

在这一区域分享型和发展正义的理念之下,南中国海才可能出现真正具有协同、协作、协商的契机,在南中国海国际协作基金的运行方面,中国应该以大国姿态,从战略和细节角度承担起区域性的国际责任,例如可以设计能源与建筑革新、海洋资源与城市化、近海渔民社区生计与海洋资源开发、南中国海互信共同体、能源投资责任和组织行为学研究、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生态足迹和生态友好型行为、投资未来——南中国海经济与安全利益机制、南中国海共享型开发的远期社会经济学影响等多方面的国际协作课题,在南中国海争议之外,能创造更多的知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在近日召开了一次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一个专门的南中国海议题,其中中国学者呼吁,中国应该至少在声索国之间建立一个对话和商讨的常态机制,如果有正常的对话和南中国海协商机制,可以在避免南中国海争议国际化的同时,在南中国海所涉周边国家形成一个良性的意见、建议、策略、批评的生成机制。

避免一有情况,便通过民粹式、政治式,乃至街头暴动和骚乱的形式表达诉求和争议,使得局面不断恶化。通过以上模式,南中国海至少可以开始想象自己不会因为资源和近邻因素,遭遇资源诅咒,使得资源之海和历史遗产之海变成争讼、武斗的“海上加沙”和萨拉热窝。

南中国海从政治地缘形态来说,它较为健康的形态是发展成为“亚洲的地中海”,基于类似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抱负,发展具有区域协同性和共生性的南中国海经济和生活方式。避免将南中国海的能源和资源,片面供给已经畸形的能源巨噬型城市化和超级工程,成为不断滋生环境、生态、民生、政治问题的火药桶。

(摘编自:《联合早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