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南海维权的战略思考

tebiebaodao 2014-07-11 15:47:42 褚 浩/文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越南、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对抗行动有所升级;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积极介入,借南海问题平衡中国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在内外势力联动、相互催化的背景下,中国在南海的正当权益与合理主张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南海维权面临新考验

围绕菲律宾在黄岩岛抓扣中国渔民、越南出台《海洋法》、干扰我981钻井平台等事件,中国被迫采取反制手段,打出前所未有的“组合拳”,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取得了海上维权的阶段性优势。但中国的南海维权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备受挑战。长期以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一直是中国处理南海争端的模式。“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对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和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近年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南海问题的升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面临周边国家的挑战。越南国会2012年通过《海洋法》,该法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越对中国西沙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明确规定越在南海的各种权益,对中国推进共同开发形成新的法律障碍。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声称南海争端方应划定争议区后再谈共同开发,要求南海争端方根据UNCLOS规定,从各自大陆海岸基线划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该部分属UNCLOS赋予的权利,不属于争议区”,进而主张在上述区域以外的南海中心部分建立所谓“和平、自由、友好与合作区”,进行共同开发。此外,越南、菲律宾等称,中国尚未澄清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和属性,难以进行共同开发。部分国家还先行在南海争议海域进行国际招标,与美国等共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迫使中国不得不做出反应。

其次,南海争端冲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一些越南学者和媒体炒作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呼吁政府进一步采取非关税壁垒、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限制中国商品的进口,尽量摆脱“对华经济依赖”。部分越南媒体和网站频繁以醒目标题和图片报道所谓中国对越输出“有毒金针菇”、“含致癌物质鸭蛋”等事件,诬称中国蓄意将有毒商品输入越南,威胁其食品安全,一些网民甚至呼吁“全面抵制中国文化和中国商品”。中国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经贸措施反制相关国家海上侵权行为。中国2012年对菲律宾香蕉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严格质量和数量限制,致其严重滞销。南海争端导致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亦有所增强。近年来,越南、菲律宾举行多次反华游行示威。今年5月,越南政府对反华示威采取不作为政策,终致其国内发生针对华人和华企的打砸抢烧社会骚乱。

再次,南海法理斗争升级。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标志着南海法理斗争进入新阶段。2012年年初,菲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法庭,要求法庭仲裁中国断续线是否合法,及黄岩岛、礼乐滩是否具备UNCLOS所规定的“岛屿”地位等,企图否定中国南海断续线,以国际司法判决加大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国际压力,损毁中国际形象。今年以来,越南总理阮晋勇等频频在公开场合称,越南“已经做好对中国南海钻井平台采取法律手段的准备”。

最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生海上摩擦乃至冲突的风险上升。一方面,争端国海上侵渔活动加剧。越南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渔民赴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捕捞,为出海渔船提供油料补贴,为渔民更换捕捞装备提供贷款。越南沿海省市已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渔民赴西沙、南沙海域“固渔”。与此同时,中国和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之间的海上渔业纠纷频发,渔民、渔船常被抓扣,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引发外交纠纷,干扰双边关系。

另一方面,争端国不断强化海上执法和军事力量建设。越南强化海上执法力量建设,组建海上民兵自卫队,加快海警现代化,组建专业护渔力量“渔业检查”(简称渔检)。渔检将与海军、海上警察和民兵自卫队形成军、民、执法力量相结合的综合“维权”体系。越南第一艘国产军舰2012年正式编役,越南海军参谋长范玉明称,该舰的主要任务是捍卫领海、岛屿与大陆架。越南海警还接收了空客西班牙分公司制造的首架CASA-212-400型巡逻机。越南海警局局长范德领中将称,该机将有效增强海上巡逻和海域监控能力。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以9000万欧元向法国订购五艘巡逻艇,2014年交货。菲律宾媒体称国防部考虑向印尼购买CASA/IPTNCN-325型远程海上巡逻侦察机,该机具有远程海上侦查能力,还可作为军事运输机使用。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选择

中国维护南海权益应从长远出发,加强整体战略谋划,着重处理好两大关系。

正确看待和处理南海问题与中国——东盟关系。新世纪以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更加深入,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也同时明显上升。对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是“应加强防范的合作者”。东盟赞赏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但部分东盟国家却又担心中国军力迅速增强,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将来会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的方式来解决南海问题。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东盟部分国家希望南海问题“多边化、东盟化、美国化”。对此,国内一些舆论认为南海问题形势严峻,甚至出现主张放弃与东盟合作的悲观和极端论调。

但总的来看,合作仍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主流,东盟能够以比较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崛起。伴随中国崛起,东南亚地区曾出现各种“中国威胁论”,成为制约中国与东盟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制约双方关系的发展。首先,“中国威胁论”只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一种论调,不可能严重影响中国与东盟主流良性关系的发展;其次,鉴于每次“中国威胁论”出现之后,都会实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进展,所以不妨把不断升级换代的“中国威胁论”视为一种改善与推进双边关系的预警信号;第三,“中国威胁论”亦是促使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时俱进的动力之一。

东盟国家对中国政策缺乏了解,尤其是当前还很不适应中国的加速崛起等,致使“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威胁论”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体两面,而扩大“中国机遇论”、压缩“中国威胁论”,也正是中国周边外交与睦邻政策的一贯使命。因此,中国-东盟关系能否经历南海问题的“大考”,关键在于正确评估地区战略态势:美国“再平衡”战略并不足以破坏中国-东盟关系;不要高估美国拉拢东盟的效果,更不要发动其反对美国;作为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不断改善的动力,“共赢”仍将受到双方的共同维护。

鉴此,中国对东盟国家应采取从长远战略利益出发,以大局为重,继续加强中国-东盟合作、互谅,同时应针对不同国家的对华态度施行不同政策。一是坚持东盟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首要地位,继续优先深化双方经济利益联系,创造新的关联纽带,在投资、援助等领域向东盟适当倾斜;二是中国应坚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支持东盟一体化,同时在具体问题和合作领域上,避免与东盟签署统一协议,应根据对象国对华政策和态度的不同在双边关系上区别对待。三是积极发挥经济手段的“润滑”作用,在经济合作中有目的、有选择的给予鼓励和引导。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是大局、大势,但在特定时间和情况下,针对个别国家肆意制造摩擦的行为可适当进行经贸反制,这不仅不会影响中国和东盟关系,还可能有利于中国在南海树立威信,维护相关权益。

正确处理立德、立信与立威之间的关系。面对越、菲在南海的强硬举动,中国应慎重谋划,处理好立德、立信和立威的关系。立德就是要抢占道义制高点,加强外交、法律和历史的宣传;立信就是在周边国家树立中国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信心,立威就是要树立中国的威严,强化海上存在,展现中国实力。立德是立信和立威的前提,没有道义上的制高点,信心和威严无从谈起;立信是立威的基础,只有周边国家对我们有信心,中国才会有令人信服的威严。如果只片面强调立威,而忽视立德和立信,那将是本末倒置,即使暂时获得成功,也将难以获得周边国家的信任,更难以实现可持续的崛起。近年来,中国加速崛起,实力迅速提升,时间在我们这边,形势应该说整体对中国有利。因此,中国对相关争端国更应注意“软硬两手,灵活多变”,以立德和立信为基础,继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共赢。

在中国持续不断的战略谋划和外交经营下,尽管遭遇种种困难,并受到其他大国的干扰,南海形势总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中国加速崛起、美国深化“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南海维权面临新挑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面临新考验。创新该战略的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必要。当前看,如何使中国的主张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与认同,占领道义制高点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