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海洋领土,寸土必保

tebiebaodao 2014-07-11 15:46:32 彭 亮/文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近年来,中国的海洋安全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比如,美国前国务卿、下任美国总统热门人选希拉里克林顿近日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声称中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和南海加强活动,“(这种行为)非常具有攻击性。”

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面对种种不可理喻的挑衅,中国的立场一向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南海,中国的海洋权益都是历史形成的,并受到国际法的保护。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历史的铁证

自古以来,钓鱼岛、南海诸岛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有众多中外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作为证据支撑的事实。

“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外交学院国际法问题专家龚迎春说,“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管辖。在这方面,中国拥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2012年9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书中明确指出,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早在明朝初期,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中国就将钓鱼岛列入防区。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

南海诸岛的归属也有史实支撑。“在南海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方面,我们拥有唯一压倒性的完整历史证据链和国际法理优势。”中国社科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认为,“从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起,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南海岛屿和海域。从宋代起,中国政府对南海岛屿和海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行政管辖,而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并没有做到。”

比如,《更路簿》即“南海航道更路经”,又名“更路经”、“更路传”,是海南渔民自古以来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一种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及手绘的航海地图,为证明西沙和南沙群岛自古属中国领土提供了有力证据。

“历史上,钓鱼岛和南海诸岛都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渔区和实行行政管辖的范围。”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吕耀东说,“现在,某些国家无视历史的存在,采取一些挑衅行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公约的支撑

中国的海洋权益还有一系列条约、公约的支撑。

吕耀东认为:“在东海问题上,我们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这符合联合国相关海洋法的规定。然而,日方无视国际法的依据,把所谓的‘中间线’强加于中国,这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而且,正如龚迎春指出的,二战结束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中国。日本政府在《日本投降书》宣示“承担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项规定之义务”。这也就意味着,日本以法律形式明确放弃了其所攫取的所有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台湾的全部附属岛屿”的一部分,自然也包括在日本归还给中国的领土内。

此外,日、菲、越在东海、南海频频挑事的过程中,时不时跑到联合国这个舞台上表演。但事实上,他们在这里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1982年通过、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了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公约》明确提到,要“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吕耀东说:“这表明,《公约》并没有赋予自身变更国家领土主权的职能,也不可能成为裁判国家间领土主权争议的依据。”

而且,《公约》不能追溯既往。《公约》1994年生效,可是中国对南海诸岛礁及相关海域由历史形成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是在2000多年间形成的。作为《公约》的签署国,中国尊重《公约》。不过,它不能追溯和重新划分历史上形成的各国的主权、主权权利和海域管辖权,同时它承认各国关于海洋和岛礁的历史性权利。

丝路的魅力

无数的史料和研究都已经证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海洋大国。曾经,一条连接中西的海上大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当时中国在海洋之上的驰骋。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以前,盛于明朝。在古代交通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这条丝绸之路的海上通道连接着古代中国、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便从广东的徐闻、合浦(今属广西)港口出发,前往南海进行开发。而在明代张燮的《东西洋考》中,早在唐代以前,就有华人在南洋一带开疆辟土,休养生息。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发展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恢宏的船队所到之地,都给当地人带去了巨大的冲击。

如今,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历史长河,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瞩目。

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发表演讲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昔日的辉煌今日绽放出崭新的活力与魅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带来了新的机遇。

“海上丝绸之路最突出的特点是互利共赢。”吕耀东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目的是倡导世界沿海国家在共同保护海洋的前提下,共同和平利用海洋,通过海上贸易维护自身权益。”

“这一战略体现了中国海洋事业历史传承性和现实创新性统一。”王晓鹏认为,“该战略的推进表明了中国解决海洋问题的最大诚意和信心。这一战略使中国能够与有关国家建立互信,达成共识,管控危机,对缓和南海局势起到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薛桂芳也相信:“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在国际上推动和平正义正能量的传播,对于比较敏感的海洋权益争端的形势会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可以更多地强调合作与发展,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一片炫目的海蓝,中国信心满满。

(来源:人民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