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需建立长效机制

shehuiguangjiao 2014-06-03 17:14:59 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需建立长效机制 总第242期 放大 缩小

 

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已持续多年,虽然年年都强调要调结构,要压过剩产能,并采取了一系列比较严厉的措施,但不仅收效甚微,反而产能过剩的情况日趋严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压下来,绝不再反弹。”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如果没有过硬措施,恐怕难以如期完成,即使完成也难保不反弹。因此,加强解决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乃是当务之急。

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

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尤为突出;在新兴产业领域,多晶硅、光伏电池、风能设备等产品产能过剩亦相当严重。仅以钢铁产业为例,2013年,中国生铁、粗钢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09亿吨、7.79亿吨和10.6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了6.2%、7.5%和11.4%。其中新增粗钢产能约4000万吨,加上在建炼铁产能9700万吨,炼钢产能6700万吨,炼钢产能已超过10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为72%。产能大量的过剩,使一些行业不得不维持微利或亏损经营,长期陷入难以转型升级的困局。

由上可见,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危害,不仅行业效益严重下降,加剧了资源紧张,造成了环境污染,增加金融风险,影响就业和社会安定,而且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引发诸多新的矛盾,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涉及到增长和就业不能超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保底线的压力正在加大,产能过剩的阵痛也日益加剧。“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已是痛下决心研究解决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的治本之策的时候了,决不能再掉以轻心。

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现象普遍

在现行体制下,政府推动投资的作用较为明显,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现行的财税体制、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有很高的热情和冲动来加大投资,发展地方经济。而许多投资活动并非企业行为,而是政府干预企业的投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采用各种违规手段包括税收、价格、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植一些市场已经饱和和中央一再禁止的过剩行业和产业。地方政府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现行税制下的大部分税收是在生产项下征收,生产型企业多的地方,财政收入就高,一些能带来大额税源的重化工项目最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经济速度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无论是出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升官晋升机会的考虑,地方政府都有强烈的动机干预企业的投资行为,尤其青睐像钢铁等能够明显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大型投资项目,致使盲目投资在所难免。这是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断加剧的体制性原因。

现行金融体制加剧投资冲动

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在国有大银行占统治地位的银行体系中,信贷资源配给倾向于支持大企业、大工程以及有资产抵押的项目。因此,企业只有迅速将规模做大才能增强对银行的吸引力,提高企业在融资、商务中的地位,进而提升企业筹资能力。此外,在过去几十年中,“做大——包装——融资——上市”成为企业重要的成长捷径模式之一,致使许多企业不考虑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容量,一味刺激生产,追求做大,这种单纯重视生产的思维模式和大量低效的浪费型投资的结果,造成了极大的产能过剩。

行业退出机制不完善

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本规模大、比例高、加上技术复杂性、设备专用性以及就业人员众多等因素,使得产能调节弹性较小,退出难度也较大。目前行业退出的途径主要是淘汰落后,而要淘汰落后产业,必须采用法律手段以及综合利用环保、节能、质量、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等手段,使淘汰落后成为稳定有效的制度。此外,还要在兼并重组、市场化产权交易、人员安置等方面开辟新方式和新途径,以进一步完善行业退出机制。

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对化解产能矛盾高度重视,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尊重市场规律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严格控制产量与调整优化存量相结合、坚持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

建立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的改革,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实施政企分开,减少地方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和对项目的热衷推动,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实施财政分权制度及转移支付办法,切实解决现行财政体制运作中的弊端和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使金融制度完善,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严格项目管理和市场准入

严格项目管理,首先是对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不以任何名义、方式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相关部门和机构也不予办理土地供应、取水许可、洪评、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其次要在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的基础上,严格实施行业准入条件,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提高产能过剩行业的能源消耗、节水、环境保护等准入门槛。对产能过剩企业要开展环保核查,责令环境违法企业限期整改,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完善信贷审核,控制信贷投向和规模。

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要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必须落实技术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增值税进项抵扣、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税等政策作用。要鼓励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支持企业改善装备水平,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控制和经营水平。支持企业直接参与国家、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品牌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支持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事业领域转移。

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加强地区间产业合作,扩大国内需求

首先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行业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与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合作,通过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生产基地输出过剩产能。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重点鼓励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向国外转移,并带动技术和设备出口。支持和鼓励涉外工程总承包大型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其次要加强地区间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价格低、环境承载能力强等比较优势,支持和引导企业将过剩产能行业或企业整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在产业转移中实现提档升级。再次要积极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能力,鼓励消费。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引导民间投资,优化需求结构,实施绿色建筑工程,提高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进而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大力推进行业调整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

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必须落实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兼顾资源、市场、物流等要素,制定财政补贴、职工社会保障等综合性鼓励政策,加快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通过要素重新整合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在企业兼并重组中,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根据企业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签订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置换后的财税利益分成协议,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成果共享。支持同行业企业组成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实现限产增效。

加快淘汰和退出落后、低端产能

首先要严格防止新增落后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并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企业自主淘汰和退出落后、低端产能。支持企业以关停、更新、改造、搬迁等方式退出一批相对落后的产能。其次要加快形成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税收等政策的引导作用,以高于国家要求的质量、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形成倒逼落后产能机制。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环保、安全要求的技改项目建设实施减量置换。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市场化运作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形成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加强创新管理,营造公平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在创新政府管理方面,要加强产业、土地、环保、节能、节水、金融、质量、安全进出口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法律法规约束下的责任清晰的市场监管机制。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建立产能过剩信息预警机制,对违规再建项目应立即叫停,并经评估审核,对不具备条件的违规建设项目,要限期拆除设备,恢复地貌;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应按要求办理项目手续后恢复建设。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机制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机制的基础。为营造公平的环境,要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约束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采取土地、资源、税收、电价等损害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等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要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实施资源、能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倒逼超标产能退出、节能减排达标和自然环境改善。让市场机制在协调供需平衡、调整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与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决定性作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