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网事峥嵘20年

shehuiguangjiao 2014-05-10 12:49:29 陶短房/文 总第240期 放大 缩小

 

199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个网民和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迄今已是20年。

2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20年里,中国从昔日互联网世界的后入者,变成今日全球网民拥有量第一的国家;在这20年里,无数的人、行业和事物,因互联网的兴起、普及而发生着巨变。这些巨变有的先知先觉,有的不由自主,且仍在难以遏阻、无法逆转地继续变下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互联网在中国“落地”之初,是不折不扣的“高大上”:第一位中国网民,是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大人物”、高知胡启恒,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接收对象,是同样“来头不小”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互联网专家尼尔莱恩,中国第一套分组交换网所覆盖的范围极为狭窄,能够在这个范围有限的“冲浪池”里“冲浪”的,则局限于大专院校、专业科研机构和某些特定的“特别人物”。

随后的几年里,互联网的覆盖面在缓慢地提升,但仍然是有限的:网吧的小时上网费用令网瘾最大的学生们倒吸一口凉气,拨号上网不但速度慢,而且对于普通人家或小型企业而言,“上网即断电话”的无奈,令许多人不得不精打细算地“掐表上网”。许多在“前网络时代”煞费苦心,学会猜谜般复杂的“电传”,此刻又习惯于先在线下将电邮写好,然后迅速连线“快发快断”。

这时候许多人已隐约听说了一些和互联网有关的“新生事物”,如可以一边上网、一边接电话的ISDN,以及据说“比风还快”的ADSL。但这些“新生事物”的价格却令人乍舌,在一些有条件使用“新生事物”的机构,“带人上网”一度成为时尚,并迅速引发了最早的病毒入侵、信息泄密事件。

那时候,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这根“带”越来越宽,线却越来越细,由光纤而3G,又由3G而4G的网线,会和现实社会、和普通人之间建立起如此密切的联系。互联网世界雏形初显,却仿佛和现实世界间隔着咫尺天涯。或许在那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如此高端的“新生事物”会在短短20年里,成为世界、社会和亿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先让互联网世界在中国变得“亲民”、变得“生活化”的,不是电子邮件的普及,而是聊天软件的兴起。上世纪末,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聊天软件ICQ兴盛一时,没过多久,起了个怎么看都有些山寨名字的“OICQ”在中国诞生,并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以QQ的诨名和企鹅形象,让人们几乎忘记了它最初的粗糙形象。正是借助电邮和聊天软件,中国人才陡然发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非仅仅是一个梦。

笔者是格律诗词爱好者,又长期从事海外贸易工作。前者是小众爱好,长期以来苦于曲高和寡,缺乏交流互动的对象和空间;至于后者,每一个曾在上世纪90年代体验过国外常驻生涯的人都知道个中艰苦——将复杂的意义浓缩成尽可能简短数字、字母符号的“电传”,是外销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久居海外,和国内家人联系,书信往来动辄几个月,电话则因价格高昂,每年被控制到以分钟计。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这种因空间、距离而产生的隔绝、孤独和不便一去不返,网络格律诗词在本世纪初兴盛一时,而如今在海外常驻不仅可方便地和国内亲友通电邮,在线视频聊天,甚至可召开网络会议和交换财务报表。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

互联网从高端事务变成大众话题,很大程度上要拜“电商热”所赐。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商热”在全球范围内骤然兴起,而这一理念在中国被热炒以致家喻户晓,几乎与世界同步,这让许多先知先觉的中国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魅力。

好景不长,“电商热”因在线支付平台的不成熟功亏一篑,成为让IT业者至今心有余悸的“泡沫事件”,更一度让人们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属性产生疑问。

第一轮的“电商热”兴起时,电商们仿佛和真实商业世界隔了层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异军突起的电商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是有限的,品种、价格和售后等均体现不出明显优势,在付款方便、送货便利和信息安全更不如人意,剔除泡沫因素,许多“吃螃蟹者”仅仅是在尝鲜,而非购物。记得当年上海曾有人组织“在线生存比赛”,要求参赛者在限定时间内只能通过互联网解决衣食住行,结果最终获胜的选手因别无选择,无一例外地选择“永和豆浆大王喝到吐”。

如今,随着技术和平台的成熟,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的使用者,乃至依赖者。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许多商业领域的营销模式,书店业、家电业、服装业……电商的冲击,正令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店铺式、连锁式营销受到生存危机的考验,在线银行、在线证券公司的普及,则让曾经司空见惯的金融证券交易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淘宝平台采购中意的服饰、用具,从在线专业经销商那里选购大型家电、手机和电脑,通过在线书店平台选购书籍和音像制品,在线订购车票、机票、酒店和餐饮服务……曾兴盛一时的实体连锁家具、家电商场,如今几乎变成在线采购一族的“样品间”。

互联网的“白菜化”,更让电商的门槛大为降低。如今的电商,已不再分得清买家、卖家,一个正在当当或卓越选购音像制品的用户,可能同时正忙着为自己淘宝小店的顾客发货,并紧张地数着所收获的“好评”和“差评”。

苟日新又日新

互联网20年,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社会面貌,和许多人的习惯。

互联网让人们和世界、和知识的距离更近,原本很难获得的知识、资讯,如今通过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平台,都可以方便、及时获得,曾经被垄断的专业知识、典籍,如今已变得不再神秘,曾经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如今也被更多人视作“身边的普通人”。

互联网改变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早起一张报的少了,随时随地捧着手机连线阅读、看视频、发微博的多了;看电视的少了,在线追剧的多了……如今许多人的社交已经“互联网化”——在线求职招聘,在线交友团购、组织旅行,甚至在线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信息互动变得即时、直接。曾经垄断了信息、新闻的传统媒体,甚至拜互联网兴起所赐异军突起的“新媒体”,如今都被网络交友平台和“自媒体”的无处不在、无事不报和无孔不入,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曾被寄托“舆情监督”重任的媒体和媒体人如今发现,在互联网“白菜化”的新时代里,他们一方面不再孤军奋战,另一方面,自身也成为无数“自媒体”和“人肉引擎”注视和监督的对象。

互联网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官员、门禁森严的“衙门”,也不得不在虚拟世界里扁平和透明起来。有形的“意见箱”先是被官方电子邮箱、官网,继而又被在线平台上有问有答的官号、官微所替代,因网民在线举报、监督而栽跟头的贪腐官员,或被揭露的大案要案,则让更多人树立了对“互联网政治”、“在线反腐”、“网络监督”的信心。

然而毋庸讳言,对于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气象”,许多人并不能马上适应。

不少人对线上的信息持非黑即白的态度,要么一味盲信、盲从,转发得不亦乐乎,要么掩耳盗铃,一概视作“信息垃圾”;不少单位、个人轻视互联网信息汇总、搜集的魔力,或因疏于保护私密信息而遭受损失,或因弄虚作假而自取其辱;有些官员、“衙门”一只脚踏入互联网时代,另一只脚却仍停留在过去,他们虚应故事,将“在线政务”打造成形式主义,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衣如新人如故

必须看到,20年弹指一挥间,互联网的变中,也蕴含着不变。

互联网可以缩短时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终究不能改变两颗人心之间的距离,或消弭它们间的隔阂;互联网可以改变商业、金融的模式,但商业和金融,最终所依靠的,依然是那些千载不变的元素——产品、服务与诚信;互联网可以制造流媒体、自媒体,创造海量信息,但信息源是否专业、可靠,依赖的依然是人,海量信息的取舍辨析,同样是对人的考验;互联网可以让官与民、朝与野、城与乡离得更近,甚至产生“面对面交谈”的感觉,但“听”是否能变成“听见”,“看”是否能变成“看到”,“说”是否能变成“说服”,最终起作用的仍然是载体、工具、媒介以外的东西,互联网或意见箱,在这一层面上并无本质区别;互联网固然让普罗大众变得耳聪目明,但“棱镜门”等无数实例都在告诉人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不过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却是绝不会变的:网民是民,互联网世界,也终究是世界的一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