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别忽视市场力量

shehuiguangjiao 2014-05-03 22:11:19 易 鹏/文 总第239期 放大 缩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其实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就已经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加之“两会”期间一系列的解读和报道都使得“京津冀一体化”成为最近一段时期区域经济的最热话题。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刻不容缓

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首都北京现在已经“病得不轻”,房价高得令人咋舌甚至被传超过了纽约和东京、交通拥堵一直无良方解决、雾霾天气持续爆表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然而这些却都拦不住全国各地的民众对进京趋之若鹜,为治疗北京的“城市病”给北京减肥,京津冀一体化十分具有紧迫性。

其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炉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规划了蓝图。而城市群建设在经过长期的预热后,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区域竞争力学说认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该国的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着一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建设得好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建立重要平台。因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指出把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个城市群看成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

但是我们从现实情况来看,京津冀的一体化程度其实远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北京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业水平都让河北难以望其项背,甚至天津也很难赶上北京的水平。整个城市群的竞争水平主要由京津两地发展水平决定,而不是整体城市群的竞争水平。北京、天津等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无法辐射到承接中心城市扩散能力低的中小城市,整体城市群处于效率不高的状态下,很难体现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作用。而纵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以及广州、深圳等都发挥了强大的火车头作用,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只有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让三大增长极均衡发展,才能建立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让中国有实力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

第三,从维护首都的安全角度出发,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刻不容缓。由于资源过度集中,基于京籍户口而带来的“超国民福利”,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户籍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的重大难点。2014年北京“两会”前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全市常住人口达2114.8万人,这再次考验北京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在这2000多万人中有将近900万的外地常住人口,所谓的“外地人”,或来自农村,或来自城市,他们在这座特大型城市安营扎寨。这些人分布于北京的各行各业,他们没有北京户籍,因此也不能全面享受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服务,这使得他们在北京普遍没有找到归属感。而流动人口膨胀正是常住人口增长的主因,我们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否则就会产生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样的风险还会产生一个“倒逼”的作用,正是这种风险倒逼城市化,让农民工进入城市,让资本进入农村、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但是在城市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国情,中国的城镇化不太可能搞高福利,只能满足基本福利。

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只有推行京津冀一体化,才能使区域实现均衡发展,让过于集中的资源向周边疏散,这样中心城区的人口资源压力自然就会减轻,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河北省也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北京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依然还有提升空间。相比而言,天津和河北的提升空间则更加巨大。服务业的提升,既可解决更多人口的聚集,也可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另外基础设施建设将会飞速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10年以内首都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有非常明显的完善。最后,环保的要求将带来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尤其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前京津冀环境压力很大,河北是能源、钢铁、重化工的重地,京津冀一体化不仅要求对一些重化工业转移、治理,更要求其进行升级。治理和转型的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机遇都能够给京津冀带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那么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推行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在以往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相邻城市产业规划雷同、城市定位相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全都各自为营,最终只能落得个两败俱伤。市场要在城市群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而不是政府决定,就能改变这个现象。现在很多地区对于协同发展也有了共识,不合作不行了,比如北京受空间局限,必须和周边省市合作。其实现在我们也有了一些现实的基础,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在国外,小城镇也是在城市群里面的,虽然地理上有些距离,但是可以依托城市群的就业,依然有很多机会,在小城镇也可以生活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要知道,近十年来首都经济圈的进步并不大。单纯的行政手段控制肯定难以起到实效,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多个人口疏解项目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推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路径。可惜的是,到目前市场主体对这一体化的态度是大家忽视的,但他们偏偏却是最重要的。

有竞争的市场才有活力。一体化不是一致化,一体化不是要排除竞争吃大锅饭,而是要建立统一的市场、一致的社会保障、协同的基础设施,在此之外不但不能够限制竞争,而且要鼓励竞争。如果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只谈合作不谈竞争,那么永远出不了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城市群。竞争是基础,合作是方式,没有腾讯和阿里的死磕,哪有现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同理我们也尤其要鼓励区域内市场主体的竞争。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让区域内的北京一枝独秀变成北京、天津的双城记。有人提议让天津成为经济中心,北京做科技创新、政治、国际交流、文化中心等。然而将经济与其他内容分开实际并不容易。试问,一个不是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能够创新驱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心吗?而一个经济中心的城市,岂能不剑指国际交流、科技创新、文化中心?北京和天津双城之间如何合理分工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如果是政府划定,那么依据是什么?只让天津有工业而没有服务业吗?只要港口不要国际交流吗?我想这都是不切实际的。

城市间的分工不是政府凭感觉可以决定的,一切都要尊重规律,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如果让市场来主导区域发展,市场主体会更加理性,他们会清醒地意识到哪些行为会带来不可持续性建设的风险,也更加在意投资回报率,他们必然会对京津冀区域内的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做出详尽的分析和评估,从而避免“拍脑门”式的盲目决策。

 既然京津冀一体化是时下几乎最热门话题,那么也有人要迫不及待地提出时间表。我想提醒的是,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要做,但是制作规划不能太急,十年都等了还差这一年吗?要敞开门做规划,京津冀三地要参与,学者要参与,市场主体和老百姓也要参与。千万不要几个官员自以为聪明绝顶,关起门在办公室里搞出一个离题万里的一体化规划来。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希望人们给京津冀一体化多一些的耐心,一体化的实施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