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闲不住的手VS 看不见的手

tebiebaodao 2014-05-03 21:52:24 姜奇平/文 总第239期 放大 缩小

 

一只手,一只闲不住的手,在互联网上方徘徊。

相对于看不见的手来说,这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在看得见的手之中,它是一只闲不住的手。马云给这只手起了个名字,叫文件。他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马云讲的文件是特指的,是一份正在征求意见的央行文件,其中设立了诸如“第三方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之类的规定。

互联网是个新生事物,按接入年龄计算,这个月刚好20岁。互联网金融还在吃奶阶段。但这新生儿一出生就野蛮生长,蛮力无穷。借助看不见的手,余额宝还没几个月,就发展出几千万的用户。这招来了看得见的手。

当前围绕互联网金融,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之间正在发生一场博弈。对于不搞金融的人来说,讲清楚这件事,颇为不易。打个比喻。马云好比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巨人小孩庞大固埃,还没断奶,“每一顿饭要喝4600头母牛的奶”,“他的牙齿是如此长大而有力,连铜盆也被咬去一大块”。文件规定的转帐限额,很像当年大人们对庞大固埃的反应:“人们看了此等情况,就用粗大缆绳把他捆绑起来。那缆绳和唐市为拉挽里昂盐车而制造的绳子一样粗细”。

看得见的手,有闲得住与闲不住之分。分寸之内的,是闲得住的。看得见的手这回直接指向的是金融风险,这是监管和规范的师出之名。互联网金融有没有风险?有风险。必要的监管和规范本身有合理之处。因此不能说央行一出手就是闲不住。但过犹不及,如果对互联网金融干预过分,闲得住的手就变成闲不住的手。

分界在哪里?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得好,政府监管要把握两条底线:第一,对互联网金融及新型支付监管的实施,不能以遏制创新、降低金融效率为代价。第二,监管的实施,更不能成为保护既得利益者的工具。

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两个面。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及新型支付是一种金融创新,虽然还有种种不完善,但它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民生和中小企业,符合普惠金融的方向。另一方面,对抵制利率市场化的银行家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这一点就象《巨人传》中写到的:“突然庞大固埃感到尿急,要想小便,那是他吃了巴汝奇的药草的原因,于是对准敌人营盘浇过去,其尿量之大,直把敌军全部淹没,方圆十里之内,也发生了水灾。”

在这两个方面,政府在伸出看得见的手时,都需注意管好闲不住的手。

首先,要明确金融创新的方向,不应遏制大众创新。不应泛泛鼓励金融创新,但一遇到自下而上真正的创新,就叶公好龙,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如临大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可因急功近利而过分。

现在有两种金融创新,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银行精英创新,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互联网草根创新。人们经常容易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但正如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中的新近研究表明的,“草根创新是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新的主要源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中国难得地成为“拥有草根阶层的本土创新活力的国家”。其明显的合理性在于,互联网金融最终化解金融风险,要靠信息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才是金融风险之本。可见互联网金融具有治本的潜力。

看得见的手如果抑制到这一点上,只看眼前而忽略长远,就会失去分寸,显得“闲得没事”了。闲不住是现象,实质是归纳一国创新力衰退因素时费尔普斯批评的“金融界也流行急功近利的观念”,即对金融风险只顾短期治标,而忽视利用大众创新群策群力来治本。

其次,我们看金融创新背后的利益之争。互联网金融一旦发展起来,所触及的利益从总的方向来看,相当于对动员储蓄釜底抽薪,必然触及银行的影子与影子银行的利基;但无形中与中央强调民生的金融大政方针方向一致。在中国杠杆率已高达194.04(2012年)的情况下,央行捆绑互联网金融这个庞大固埃的绳子,是否反而要搞到像“拉挽里昂盐车而制造的绳子一样粗细”?一定要慎之又慎。搞过头,变成保护既得利益,又违拗中央大政方针,就不好了。

我们看,遇到同类问题,故事里怎么解决的。庞大固埃的父亲卡冈都亚首先发现,绑住他儿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松绑,“人们不该把他撇在一边,什么东西也不给他吃。”最后,“命人解开他的铁链”。

大众创新,又叫“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既关系民生利益,又是中国走向大繁荣之本。为了让互联网金融这一“庞大固埃”健康成长,政府要坚持群众路线,管好闲不住的手。如果政府有卡冈都亚那种松绑的觉悟,一如既往那样“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国未来就有希望在世界上谱写出以“大繁荣”为主题的21世纪的“巨人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