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有教无类”的理想与实践

liaowangzhisheng 2014-05-03 21:43:26 丁 东/文 总第239期 放大 缩小

 

“有教无类”是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来的。在当时是全人类先进的教育思想,到今天仍是国人尚未实现的美好目标。现在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同时还有一些特殊问题,比如非婚生子女报不上户口,无法接受义务教育,人数也不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公民受教育的不平等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5、60年代,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而被剥夺升学机会曾是常见的现象。遇罗克1959年高考成绩优异,因父母被打成右派,不予录取,这成为他日后撰写《出身论》的心理动力。朋友卢晓蓉的祖父是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卢作孚,1952年绝望自杀。卢晓蓉1965年参加高考,成绩很好,不予录取,只好到大巴山插队。她和邓鹏一起编辑了多卷本的回忆录《无声的群落》,记录了这个群体相似的遭遇。朋友智效民的父亲在民国年间曾任阎锡山系统的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民革成员,山西省政协委员。他1964年参加高考,竟也被打入另册,剥夺录取资格,只好下乡插队。缘于家庭出身的歧视,到1977年恢复高考都没有完全消除,1978年第二届高考才算基本划上句号。

 一片政治阴云淡出了历史舞台,另一片政治阴云又笼罩在某些求学者的头顶。朋友王东成是老三届高中生,文革初先受压,后造反,一度被结合进白山市革委会,担任副主任。他没有参加过打砸抢,当时和军代表共事也融洽。1978年参加高考,这段经历还是被当作政治污点。虽高考成绩位居全省文科第二名,仍不予录取。无奈之下,他只好到省委宣传部长宋振庭家门口,等到了当面申诉的机会。宋振庭是一位开明的官员,当即决定让吉林大学录取他。以后他又读了研究生,近年以教授身份退休。

以上是无辜青年遭遇的求学风波。有过失的青年是否应当剥夺求学的机会?杨继绳采访曾经担任深圳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罗征启,讲到孙耘考研究生的故事,更值得回味。

孙耘1962年以河北省理科状元的成绩a考进清华大学。文革中参加清华井冈山兵团,当了专案组长。当时两派尖锐对立,已经杀红了眼。文革前罗征启是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革中倾向于井冈山兵团的对立面“四一四”,帮助周泉缨修改《四一四思源必胜》,受到团派刑讯,后逃脱。其弟罗征敷是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被团派专案组暴力抓捕时死于非命,孙耘只好到公安局自首,承担责任。从1968年起,孙耘关押在海拉尔劳动改造。1978年下半年,也是清华同学的孙耘妻子孙铮到罗征启家,代表孙耘请罪。罗征启得知孙耘作为“反革命杀人犯”已经关押十年,尚未判刑,于是给海拉尔公安局写信说,孙铮来向我道歉,态度是诚恳的,我代表被害人家属,负责任地声明不再追究这件事了,请你们释放孙耘。此信征得父母和亲属的同意,通过清华办公信箱送给北京市公安局,再转海拉尔市公安局。孙耘很快获释,一个月后和孙铮一起面谢罗征启,谈到今后想法时,说想报考研究生。罗征启表示支持,还帮助提供了政治课的复习资料。

他们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孙耘总分第一名,孙铮也考得不错。但是,哈工大看档案里有“反革命杀人犯”的记录,不敢录取他。孙耘夫妇对罗征启说:“即使哈工大不录取,我们也满足了,是我们有错。”罗征启又写了一封信给哈工大党委和黑龙江省招生办,并转黑龙江省委。大意是:孙耘考试成绩好,这不奇怪,他原来就是业务尖子。文革时期,他们二十岁左右,没有人生经验,犯了严重错误,这些年有深刻反省,态度很诚恳,现在刘少奇的问题都解决了,应当是化冤解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时候了。

罗征启把信给当时清华大学的副书记胡启立、汪家镠看,他们也赞成,胡启立说:“看了你的信很感动,我和家镠说要向你学习。这样一来,清华两派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党委书记、校长刘达则说:“我不赞成,这些人当时都疯狂了。应该让他们坐牢坐到60岁以后再出来,否则他们还会找我们麻烦。”

信发出去后,黑龙江省委派人来查询。罗征启说:“这信是我写。孙耘是个才子,年轻人犯错误,已经惩罚了十几年了。像这样的人,拉他一把,就成了人才;推他一把,就成了社会负担,何必呢?”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看了信不敢决定,送到中纪委王鹤寿那里,王鹤寿又送到胡耀邦那里。胡耀邦批示:“这是个好事,责成中纪委第二办公室代中央起草一个文件,给黑龙江省委和哈工大党委,这两个学生可以录取。这样的人才应当爱惜。此事可以登报。”罗征启当时在中央党校学习,经认真考虑,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但您让登报的意见,我认为不妥。当前全国打砸抢的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这件事一登报,容易造成文革中的问题一风吹的结果,可能造成反复。如果您认为有必要,登个内参就可以了。后胡耀邦批示同意,在新华社“大内参”登出来了。这件事不仅仅让孙耘、孙铮受惠,北航红旗战斗队的二把手井岗山考研究生也被哈工大录取。

1982年,孙耘又找罗征启,说学校让他去美国深造,想听听意见。罗说:“这样的事还问我干什么?”孙说:“我今天的一切都跟你的宽容有关。我必须听取你的意见。”罗问:“你自己的意见呢?”孙说:“我不想去。”当时,全国清理“三种人”,像他这种情况,估计出国审查这一关不好过,或者是出去了又要被叫回来。罗说:“我同意你的选择,你们先干出些成绩再说吧。”多年以后,孙耘夫妇在北京请罗征启吃饭,对女儿说:“你要记住这位爷爷,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家,你一定要记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