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PX的中国困局

tebiebaodao 2014-05-03 20:55:27 刘浩睿/文 总第238期 放大 缩小

 

这一次是广东茂名。7年前,厦门市民以“散步”名义走上街头,成了此后几年一系列“反PX”运动的“鼻祖”。

关于厦门,媒体的评价两极分化:当年的《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双双将“厦门市民”评为年度人物;而近日《环球时报》的社评则将厦门的抗议成功定义为“公众非理性拒绝重化工项目的一个坏头”。

PX项目被争议包裹、在理智与情感间沉浮,项目生生死死,几年过去了,政府和公众依然未能达成共识。

抗议与维稳

2006年,厦门引进了一项总投资108亿元的重点工程,即海沧区PX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将会带来每年800亿元的工业产值,对此厦门市委、市政府表示鼎力支持,同年7月,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厦门PX项目虽然在流程上过了关,可是对于民众而言却成了秘密。直到2007年3月两会期间,105位政协委员联署了一项议案,认为厦门海沧PX项目选址距离居民区仅有1.5公里,存在泄露或爆炸隐患,应立即停工并迁址。该议案未获通过,厦门PX项目仍在日夜赶工。

2007年5月下旬,一则渲染PX化工项目毒性的短信在市民间流传,并号召市民在6月1日游行,短信中提到“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一百公里以外开发”。

随后的几天里,大量市民参与到讨论与抗议之中。5月30日,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暂缓海沧PX项目的建设。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市民参与到6月1日的示威活动中。2007年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最终决定将厦门PX项目迁往漳州市漳浦县古雷半岛。

自厦门以来,同样由PX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在2011年的大连、2012年的宁波、2013年的成都和昆明,以及2014年的茂名。媒体观察人徐达内在自己的专栏中认为,除了地名不断变化,7年来的几起反PX运动并无不同:民众通过网络酝酿串联,示威者上街抗议,出现打砸现象,权力机关平息事态,关于事件的谣言满天飞。

每次抗议发生后,地方政府都会出面承诺,社会没有形成共识,PX项目就不会启动。这样“一闹就停”的规律,为PX带上了一顶怪异的帽子,让人避之唯恐不及,滚雪球一般地加剧民众恐慌心理。

这一点在宁波PX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部分村民因为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拆迁问题集体上访,当得知该项目中存在PX装置后,事态扩大,引发镇海区、甚至宁波市民的抗议。此时“PX”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化学物质的简称,它演变成了一个敏感信号——别人不要的东西,自然不是好东西,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建在我家?

安全还是危险?

百度百科上一个词条的变动被媒体捕捉。

今年3月30日,茂名PX事件发生前,百度百科“PX”(对二甲苯)词条中,毒性的描述被人改成了“剧毒”。事实上,PX的毒性略高于乙醇,应该属于“低毒化合物”。见此状况,清华化工系的学子们加入到这场“科学保卫战”中,6天内PX词条被反复修改36次,最终于4月4日,锁定在“低毒”的科学定位上。

媒体关注报道一个词条的字眼变化,是因为公众需要补上自打2007年就上错的一课。

前面提到,2007年5月,在厦门市民间传播的短信里写着“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一百公里以外开发”这样渲染PX危险性的字眼,虽然这两点最终均被证伪,但是“PX有毒”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趁着茂名事件,公众的关注视线再次难得地汇集到PX上来,此时利用这样一个小插曲将PX的公众认知扳回到“低毒化合物”上,并拿大家更为了解的乙醇来作比较,有利于公众形成完整的认识。

可PX是低毒的,PX项目就安全吗?

2011年8月,受台风梅花影响,位于大连金州开发区的福佳大化PX工厂堤坝出现垮塌,由于当时大连海域风大浪急,PX储蓄罐距离被毁堤坝距离较近,一旦海水倒灌,情况将会很严重。最终情况没有进一步恶化,但这次危机成了大连市民反对PX的导火索。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四川成都,导火索变成了地震。2008年5月4日,有成都人“上街散步”反对彭州石化项目。随后发生了“512”地震,公众关注度转向灾区。另一方面有人提出地震之后应该重新评估该项目是否适合,彭州石化的业主方之一中石油的高层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经过独立调查团的评估后,该项目继续开工。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公众再次对彭州石化项目的安全性爆发出质疑声,5月初,市民的抗议情绪和官方的维稳压力同时到达高峰。

不确定性常常让公众恐慌。

2007年两会,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便提到了厦门PX项目的爆炸隐患,没想到一语成谶。2013年7月30日凌晨,从厦门手里“接盘”PX项目的漳州古雷PX项目一条管线发生闪燃事故,爆炸现场火光冲天,所幸这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污染。

漳州PX项目一度被视为国内PX项目“顺产”的典范,为了向当地居民普及PX知识,漳浦县政府组织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发资料,甚至组织村民代表到国外PX工厂参观。大量的前期工作赚回了95%的群众支持率,项目安然落地。

可是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并不能为整个项目的安全性背书。当日《人民日报》评论漳州PX事故认为,产品毒性再低,项目管理和安全监管也不容松懈,“万幸不能侥幸”。

在漳州PX事故几个月后,2013年11月22日,青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件,造成62人死亡、9人失踪、136人受伤。这次不是PX,可是民众却清楚地看到了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可能造成的后果。

围绕PX项目的讨论不仅仅是“毒不毒”那么简单,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公共领域的博弈和妥协。

茂名会错意

对于PX项目的前期准备,2014年的茂名采用了和2007年厦门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从2月27日开始,茂名市宣传部门开始集中在媒体上刊载PX项目的文章。3月18日起,《茂名日报》接连发表一系列PX相关文章。

令茂名官方始料未及的是,高调宣传并没有取得公众的广泛理解,反而加重了恐慌。一名茂名市民表示,官方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觉PX项目上马在即;一家当地媒体高层领导认为政府方面紧锣密鼓的宣传“操之过急”。要知道,此时的茂名PX项目还没有进行环评,根据以往的经验,环评、立项包含许多前期工作,并非短期内即可完成。

“紧迫感”,许多参与示威的市民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3月30日,大量市民手持横幅、标语游行至茂名市政府要求叫停PX项目。据媒体报道,下午3时许,游行群众开始和政府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到了晚间,有人开始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官方和民间彼此“会错意”,为整个茂名事件打下了一个尴尬的基调。

4月3日,茂名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两个答复成为媒体的焦点。

在被问及人员伤亡情况时,茂名公安局副局长周沛洲首先对“15人死亡、300人受伤”的说法进行了辟谣,随后他“代表公安机关诚恳地致歉”,表示清理现场过程中情况复杂,执勤民警有可能误伤了围观群众。对于网上流传的“当地学校强迫学生签署承诺书”的说法,当地教育局代表梁旭表示,“有极个别的学校在PX项目科普阶段工作方法欠妥,引起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误解和反感”。

如以往一样,茂名官方表示将尊重民意民情,不达成充分共识前不启动该项目。茂名事件到此告一段落,人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破解PX在中国的困局。

《环球时报》在对于茂名事件的评论中写道:“政府对PX以及重化工项目的立项过程必须公开透明,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只要是做到了这一切的项目,决不能一遇到反对声就仓皇撤销,为了一地的所谓‘维稳’而冲击全国的法治秩序。”同时在文章中,《环球时报》同时批评了为保乌纱帽维稳的官员、一味反对的民众和自我表现的公知,认为这些人“共同挖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个个墙脚”。

科普网站果壳网的主编徐来则认为,再有力的监督与背书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化工厂的安全问题,倒不如让各方进行利益博弈,达到一个彼此能接受的平衡;如果谈不拢,化工项目也只好另觅他处,避开争议地区。

《环球时报》的倡导和徐来的观点代表着解决化工厂选址问题的两种思路。只不过前者要求民众对于立法和执法机构足够信任,后者要求民众、政府、资方足够理性克制,这两个条件在当下中国依然属于“稀缺品”。

茂名当地政府对于PX的宣传尝试虽然没有取得期待中的效果,但社会还是应该鼓励这种尝试。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政府和民众才能彼此摸清彼此的诉求、汇集智慧,把“稀缺品”变得多起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