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稳则亚洲稳

tebiebaodao 2014-04-14 13:56:01 张 洁/文 总第237期 放大 缩小

 

周边环境与中国自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赋予了中国外交新的历史使命。周边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是中国外交中的首要和优先方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维护和平的外部环境的双重目标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等一系列外交新概念,确定了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原则和实现路径等,更具时代感和整体性的中国周边新战略正在形成与完善中。

中国周边环境:变中求稳

在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是,地区力量的重新组合,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的崛起及其力量的使用则对地区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影响力。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种力量在亚太或者崛起、复兴,或者回归、“重返”,或者加速变革,美国、日本的力量相对下降,中国、印度的力量绝对上升,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中等国家正在经历新一轮复兴,东盟作为地区性组织,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地区关系的重组,周边主要国家的实力消长与战略调整对中国产生双重作用。

在地区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新、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此起彼伏,长期存在的东海、南海等领土领海争议激化,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局势变数增加,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水资源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正所谓“太平洋上不太平”,中国周边地区能否像过去30 年一样,继续保持和平、稳定、繁荣的面貌,抑或从此走上冲突、对抗甚至战争,成为未来国际政治最重大的关切。

周边环境的另一个特征是中国的崛起,中国从过去被动应对周边环境的挑战,转变为影响周边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总结的,2013年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点是主动进取。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罗照辉则更加直接地指出,中国稳,则亚洲稳。中国强,则亚洲强。中国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对周边奉行睦邻友好,推进互利合作,越来越成为地区形势稳定器和压舱石。因此,中国周边新战略的出台,既是为了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对周边环境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周边新战略:维稳、维权双核心

周边,是影响中国安全最直接的地域,也是中美大国博弈利益最集中的地区。中国的周边战略,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维护周边稳定,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国的双重战略目标。

2013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积极运筹外交全局,在周边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先后访问了南亚、中亚和东南亚国家。2013年10月,首次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召开,确定了今后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形成了一整套更加友善、包容的睦邻外交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互利双赢的重大合作倡议。

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中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理念是中国努力化解近年来周边国家对中国实力上升产生疑虑的重要新举措,意在让周边国家和人民更多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更好地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维护睦邻友好和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必然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而在与越南等国领导人的多次会谈中,习近平、李克强等都强调,双方应遵守国际法,透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有关争议,不使争议影响到两国关系与南海和平与稳定。但是,另一方面,在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也是周边外交必须坚持的底线,正如王毅所言,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

纵观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了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宣布建立东海航空识别区,都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主动作为。面对维权与维稳的双重任务,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东南亚新政:践行中国周边新战略

东南亚新政以增进政治与安全的战略互信为目标,以经济与区域合作为手段,突出体现了中国周边战略变革的的新特征。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中国—东南亚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成功范例。在过去十年,中国-东盟关系创下了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与东盟结成战略伙伴、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但是,从2009年前后开始,中国与东盟关系受到了南中国海问题的困扰,东南部成为中国周边最不稳定的地带之一。在经济上依赖中国的同时,东南亚各国在安全上迅速倒向美国以制衡中国的崛起,如何对待东南亚国家的“骑墙外交”,成为中国外交中颇具争论性的议题。

2013年是中国—东盟关系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领导人访问了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李克强总理还提出了“2+7倡议”。首先是两点政治共识,第一,推进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第二,深化合作的关键是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其次,重点推动七个合作领域,第一,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条约。第二,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第三,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加强本地区金融合作和风险防范。第五,稳步推进海上合作。第六,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第七,密切人文、科技、环保等交流。

东南亚新政成为中国周边新战略的积极践行者,“2+7倡议”的合作框架清晰地定位了中国与东盟未来的关系,即以增进政治与安全的战略互信为目标,以包括建设升级版自贸区、推进泛亚铁路项目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加强金融合作为主要手段和途径,体现了中国全面推进与东盟的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的战略规划。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是建立区域合作的话,那么,在未来十年,区域合作已经从目标转变为手段,服务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服务于睦邻友好外交的实现。

中国“再平衡”:一带一路新倡议

丝绸之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一路一带”为亚洲的振兴插上了双翅,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陆一海”两大倡议,是要以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西开放为契机,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各国一道,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两支强劲的翅膀。

在西南方向,中国与印度、缅甸和孟加拉国推进中印孟缅次区域合作,倡议建设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西面,中国加强与中亚五国合作,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国重心向西转移的“再平衡”蕴涵两层诉求:第一是国内层次,即发展中国西部地区,缩小国内东西部差距,以平衡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稳定;第二周边层次,即将中国西部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和中东国家联系起来,分享中国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合力,营造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当然,中国面向西南和西部的新倡议,并不是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重心转移,实际上这更多地是纠正过去“重东轻西”,以回应地区和国际形势下的新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同期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周边战略的高度整体性设计,“一带一路”的主线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优先是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方式是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目的是合作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正如王毅所表示的,“一带一路”的大门是敞开的,与本地区现存的各种机制与设想并行不悖。我们欢迎本地区以及有意愿的国家都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如何以中国之力,体周边国家之需,从而有效地落实和推进一带一路的倡议,将是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着力点,也是中国构建自身主导的地区秩序的重要路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