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tebiebaodao 2014-04-14 13:54:06 金灿荣/文 总第237期 放大 缩小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的外交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际社会的期待,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外交活动。

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了22个国家,接待了65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同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会见交流,与外国达成了约800项合作协议,不断创新外交思想与理念,稳步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的合作倡议,在叙利亚、伊朗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这一年,中国首次派出了成建制的安全部队赴马里维和,首次在实战状态下派军舰为叙利亚化学武器运送提供护航。正如王毅部长所总结的那样,2013年的中国外交的最显著特点是:更宽阔视野、更积极作为。

中国外交新战略的“四根支柱”

纵观去年一年的中国外交,笔者认为主要有四大战略支柱:第一,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平衡推进中美、中俄关系发展。第二,塑造有利的周边环境。经济上,中国在充分利用上合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等多边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合作倡议,补充和完善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机制与架构。政治上,中国实施了“不等距外交”,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议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态度,避免与那些愿意谈判的国家矛盾激化,但是,对于极少数蓄意制造事端的国家则针锋相对,因此,“远近亲疏”一目了然。第三,在全球范围内,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埃及、尼日利亚、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重要的“战略支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第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本文将着重分析第一根战略支柱。

中国、美国、俄罗斯同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均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中美与中俄关系对中国外交的战略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就实力地位而言,中俄与美仍有不小差距,处于弱势,在传统的均势理论信奉者看来,两国有战略联合的“天然需要”,但新时期的中美俄关系已经超越了冷战时纯粹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即两两联合,共同应对第三方),在以全球化、多极化为主要趋势的大背景下,求和平、求共赢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中美俄三国都在寻求竞争与合作的相处之道,不愿重蹈冷战对立的覆辙。在处理中美俄关系的问题上,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希望同时与美国、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乌克兰事件后,美俄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大,中国同时与两国交好的难度增大,但中国没有也不会放弃这一目标。在处理中美俄关系的问题上,中国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与美国、俄罗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增强互信

建交35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双边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发展到今天的超过5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从每年的几千人次发展到接近400万人次,即使当时对中美关系最为乐观的人也很难预见到今天这种发展水平。但中美关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战略互信不足,在中美实力差距缩小的背景下,战略上的“不自信”与“不信任”很容易使两国关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窠臼,导致大国对抗重演。“新型大国关系”就是针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这一特殊阶段提出的,它要解决的是“崛起国”与“守成国”天然难处、又必须处好的难题。

2012年2月1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正式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随着时间推移,“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倡议在理论和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十八大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被写入报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针。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可以被概括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外交实践中,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也日趋明朗,第一是中美双方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牢固基础。第二是大力促进务实合作,加强两国经贸关系。第三是加强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第四是不断加强国际地区热点的合作。第五是加强亚太地区合作。“新型大国关系”为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设立了政策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3年6月,举世瞩目的安纳伯格庄园会上,中美两国领导人就“新型大国关系”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提升了战略互信。这种轻松、新颖的会晤方式也成为两国外交史上的一大亮点。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圣彼得堡的G20峰会期间会晤,两位领导人重申将坚持致力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2013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在乔治城大学的演讲中表示,美国将寻求新型大国关系的具体举措,“新型大国关系”也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指针,可以说,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颠簸震荡之后,在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两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中美关系回暖势头明显。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夯实基础

中俄关系被誉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样板”,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之处。与50年代的中苏盟友关系相比,中俄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桎梏与传统的结盟关系,与70年代中苏对抗的关系相比,中俄关系超越了历史宿怨和“霸权与反霸”的藩篱,当先的中俄关系,建立在尊重各自利益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新安全观的精神下建立起了新的战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既有《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为保障,又有各层级的会晤磋商机制提供动力。按照中俄两国官方的表述,现在的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水平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一组战略伙伴关系”。

去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后将俄罗斯作为首访国,年内与普京总统5次会晤,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在索契成功会晤,实现了双边关系“开门红”。普京总统5月还将访华,并出席亚信峰会(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这必将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在高水平上向前发展。可以说,这种平等、健康、成熟的中俄关系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的范式,也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但中俄关系也有其“短板”。与中美关系相比,中俄之间经济基础还不够好,“政热经温”,关系的社会基础不够雄厚。中俄之间的相互投资严重不足,截止2013年,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只有大约30亿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则不到10亿美元,中国是俄第一大贸易国,而俄只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这显然不符合两个全球经贸大国的合作水平,两国经济联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发展。两国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能源等领域,在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有待加强。此外,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人文交流水平也有待继续提高。当前,中俄经贸合作正在加强,中俄两国领导人也确定了新的贸易目标,到2015年争取达到100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未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人文交流也得到中俄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最近几年,中俄共同举行了“国家年”、“旅游年”等类似的大型活动,让两国很多民众都参与其中。未来,人文交流将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俄关系的三大基石。

总之,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了新的战略设计和新的大国气象。在四大战略支柱中,习近平主席直接介入的是第一根支柱,其大国外交成绩单上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初试成绩。在经营中美俄战略关系上,中国外交比以往更加成熟、理性,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中美、中俄关系将在相互借鉴、并行发展中迎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