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欧合作迎来新的春天

tebiebaodao 2014-04-14 13:52:08 王 朔/文 总第237期 放大 缩小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开始了访欧之旅,中欧都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实际上,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欧关系就已经开始持续升温:2013年11月20日,第16届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推出了《中国—欧盟2020战略》,为双方未来十年的合作规划了总体蓝图;2013年11月25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在罗马尼亚举办的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峰会,发表了具有指领作用的《布加勒斯特行动纲要》,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层面的合作;2014年1月25日,中法迎来建交50周年纪念日,预计全年将举办超过500场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预示着中法关系将继续在中欧关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就在中欧关系进一步热络的时候,习主席在3月22日至4月1日对欧洲的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以及欧盟总部的访问,可谓给中欧合作的宏大图卷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中欧长期合作的三大基础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这也正是中欧长期合作的三大基础。

首先是政治方面。欧盟现拥有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且未来仍有不断扩大之势,分别占据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2席、G7中的4席和G20中的5席,是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同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磨难的欧洲,已经走上了和平发展、联合自强的道路,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也因此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中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不断向全球扩展,同时中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和G20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中欧都有着共同的和平意愿,彼此之间的合作、沟通和协调对于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稳定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经济方面。欧盟拥有5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量约占全球的1/4和1/3。欧盟已基本实现经济高度一体化,建成了人、财、物自由流动的大市场,更拥有了18个成员国共同使用的单一货币——欧元,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中国拥有13亿人口,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事实上的世界工厂,而且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表现得一枝独秀,始终保持了稳定持续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近三成。同时中国也是最大的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GDP已经超越日本,事实上改变了一直以来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独大的局面。未来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中国需要更多来自全世界的资金、技术和产品,也因此将继续对全球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是文化方面。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工业革命的摇篮,现代政治和经济思想也多产生于此。直至今日,古希腊的不朽艺术、德国哲学的理性思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等仍然在影响着世界。而且欧洲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国家的地区,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存,在一体化日益深化和扩大的同时,多样性也被很好保留下来。虽然欧洲在“硬实力”方面相比美国可能稍有逊色,但其文化软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而中国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是整个东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甚至曾长期站在整个世界文明的前列,虽然在19世纪开始一度落后,但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又开始重新回归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开始了中华文明的再次复兴。虽然说,东西方文明是不同的,世界现实性的差异是存在的,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消弭误解、增进了解、促进融合、汇聚共识。

中欧合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欧本就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双方又更有着现实的合作需求,这也是当前中欧关系得以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动因。

从欧洲方面来说,金融海啸和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造成了严重冲击,至今影响犹存,去年经济才开始触底反弹,欧盟28国的增长率为0.1%,但欧元区仍衰退0.5%。欧洲为消除债务危机未来的可能风险,正在进行艰难的制度调整和结构改革,这一努力虽有成效但绝非一日之功,投资、家庭消费等传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失业率持续处于高位,经济增长对外依赖性上升,尤其看重广大的新兴市场特别是亚太市场。德国就曾承认,德国经济之所以在危机中能够保持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新兴市场。近来,法、英等也明确提出了经济外交的策略,并将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作为首要目标。

同时,危机之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据欧盟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中国对欧投资达到90亿欧元,约为2009年的180倍。在此次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几乎所有到访国家都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进一步加大对欧投资力度,将其视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解决高失业难题的一条捷径。

此外,法兰克福、伦敦、巴黎也都在力争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中德此次还签署了人民币结算清算的备忘录。除了经济方面,欧盟也同样面临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如2015年,法国将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法方就明确提出希望中国能充分发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良好关系,力争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一定突破。

德国《世界报》则承认,在克里米亚问题的解决上是离不开中国的。法国奥朗德总统更主动提出,将中法关系定位为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同样,中国对欧洲的需求在增加。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仍将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放缓,很大程度是因为发达国家市场普遍疲软、进口减少所致,且欧洲尤为明显。随着欧洲经济的缓慢回升,民众消费信心将逐步恢复,仍将继续成为吸纳中国制造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欧洲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地,其高品质的制造业产品也为中国所亟需。特别是欧洲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科教卫生等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可被我们所借鉴,好的经验可被我们所学习。比如荷兰的农牧业、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德国的教育培训制度等等。习近平主席在访德时就曾提出:“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既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发展理念,也为中欧关系未来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纵观整个访问行程的安排,不难发现诸多亮点。

一是多层化。国际层面上,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核安全峰会,第一次对外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政策,也是世界主要大国第一个公开做出此类表述的,更在大会第一个发言,同时习近平主席还拜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演讲;地区层面上,习近平主席不仅到访了四个欧盟成员国,还成为第一到访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国家层面上,习近平主席不仅访问了欧盟大国法德,也到访了中小成员国比利时和荷兰。

二是多元化。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几乎涉及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覆盖政治、经济、安全以及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此次访问将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是多样化。此次访欧行程中贯穿了首脑外交、夫人外交、媒体外交、“熊猫外交”等多种形式,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到访国的媒体上发表多篇署名文章,主动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显示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的日渐成熟。通过这些行动,习近平主席无时不刻不在向欧洲传达着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讲话中所做的形象比喻:“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而欧洲也得以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更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可以预见的是,在习近平主席访欧之后,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双方的合作正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