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龙江奋起写新篇(一)

zhuantibaodao 2014-03-09 17:42:18 本刊记者 秦清运 赵宝城/文 总第233期 放大 缩小

2010年8月,王宪魁同志主政黑龙江省政府工作,特别是担任省委书记后,团结省里五大班子成员,率领全省人民高擎全面改革旗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看龙江,跳出龙江看优劣,果断确立并实施了一整套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发展战略,趟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路,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增幅下滑的背景下,黑龙江省的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位次却大幅前移。何以如此?

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踏上了北国的土地,出乎意料的是:分明是寒冷的冬季,记者却感到了春的气息,看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跃入快车道的勃勃生机。

数字昭示精彩开局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强劲。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深度开发“原字号”,改造提升“老字号”,培养壮大“新字号”,强力扶持“民字号”。一时间,黑龙江工业建设摧枯拉朽,呼啸猛进。3年全省开复工产业项目1.2万个,总投资逾万亿元,特别是在1184个省重点产业项目的牵引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3年翻倍,固定资产投资3年翻番,财政收入4年翻番,地区生产总值5年翻番,国家统计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黑龙江省有7项高于全国年均水平。工业发展质量指数跃居全国第8,比3年前上升了10位。

大农业独创全国五个第一。强力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建设,激发出黑土地空前的创造力,自2010年起,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突破千亿斤大关,粮食总产量、增长量、商品量、绿色食品量、调出量独创全国五个第一,农村人均纯收入也3年翻了一倍,增幅之大居全国第一。这标志着黑龙江省的农村发展、农民收入进入了超越全国,领先领跑的新阶段。

对外开放成就斐然。在“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举措的推动下,黑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逆势而上,进出口总额近400亿美元,3年翻一倍,居中部地区首位,其中对俄进出口额实现223亿美元,增长1.5倍,占全国对俄贸易总额四分之一。经济外向度由16%提升到22%,全国排序提升到第10位。外贸提速,标志着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万余产业项目建设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绿色食品、煤化石化、矿产经济、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多产业支撑,多极化发展的增长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十大重点产业”实现主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75%,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40%提升到60%,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1.4%,非公经济增长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3%。同时,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立体交通网络跃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3年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6249.5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三棚一草”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300万套,连续3年全国第一,千万城乡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3年前增长73.4%,农民纯收入翻了一倍,涉及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卫生、医保、社保等民生的方方面面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在2013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后,灾区群众没有一人流落街头,全都有住房、有饭吃、有衣穿,安安稳稳过一个“暖冬”,更是难能可贵。

这一串串可喜的数字印证着一个铁一般的事实,落伍多年的黑龙江步入了振兴的快车道,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迅跑。王宪魁书记告诉本刊记者,人民群众对黑龙江省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情况也证实,这3年是黑龙江建政以来最辉煌的时期,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受惠最多。

改革创新是振兴的根本动力

三年时间,能够遏制30年黑龙江省经济在全国位次的持续滑坡已属不易,还能做到国家统计监测的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位次大幅前移,堪称力挽狂澜。这如同一列长期负重超载落伍的“慢行列车”,正在发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智慧之车”,加足马力提速赶超的“高速列车”,这不能不令人深入思考黑龙江省逆势崛起“大巨变”的由来。

毫无疑问,所有变化,都与改革有关;一切发展,都与创新相连。

2010年8月,王宪魁在他担任黑龙江省长后主持的一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作了这样一番讲话:“黑龙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优越资源和发展空间,大森林、大农田、大油田、大工厂这四大优势,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金字牌’。特别是森林资源、粮食资源、矿产资源,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比较优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优势’。许多‘国字号’大企业更是龙江最宝贵的存量资产优势。如何充分释放龙江的这些优势潜能,使之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我认为,推进全面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抓产业项目建设上是关键。”

这番概述,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大家深切感悟道,只有大上产业项目,上好产业项目,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扬长避短;才能提速度,保质量,增效益,壮实力;才能做到可持续,有后劲,利长远。这番概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一班人的一致认同,并迅速上升为推动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于是乎,“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击抓产业,关键抓项目”,顺理成章成为黑龙江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一时间,龙江大地春潮汹涌,人声鼎沸,人、财、物的洪流千回百转,激浪千叠,数不清的上千万、上亿、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王宪魁深入哈尔滨市调研,发现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一大批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昂然崛起,这是实施“开放式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催生投资1041.7亿元,完成2749个大项目建设的一个范例。同时,以构建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孵化、高新技术市场三个体系为着力点,业已形成现代电子信息、高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新能源设备、绿色食品六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集群。特别是中国“神九”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的成功,说明哈尔滨市的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已领跑全国,领先世界。3年来哈尔滨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共完成项目投资3132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王宪魁书记脸上溢满笑容:哈尔滨不愧为“龙头”,已经昂首劲舞!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的城市。大庆石油工业始终是共和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国家财政收入每百元就有大庆人贡献的两元,这是大庆人的骄傲,也是大庆的经济支柱。但为保障石油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庆市的决策者们主动打破产业结构“一油独大”的格局,向着以石油为基础,以石化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服务为支撑的1+5产业格局转型。

黑龙江省委常委、大庆市委书记韩学键告诉记者,大庆始终把产业项目建设视为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开关”,三年间投资2168亿元,新建持续千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10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近400个,百亿元以上10个,传统产业不断扩能升级。原油在实现了4000万吨稳产10年后,又吹响了向 “油气当量重回5000万吨”巅峰进军的号角,油田技术服务走进五大洲30多个国家,石化建成国内产业链最全板块,60万吨聚丙烯、120万吨乙烯、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聚解、千万吨炼油等跃居全国前列;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业已形成。沃尔沃乘用车、太阳能电池、新华08国际石油咨询中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黑龙江省第一。2013年,大庆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庆非油经济比重已达到54%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国资源型城市前3名,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21位,成功入选“2012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nextpage$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掌上明珠”、“共和国国宝”、“十八罗汉”俱全的齐齐哈尔,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装备工业基地。3年来,齐齐哈尔市结合许多“国字号”大企业的存量资产优势,改造“老字号”、发展“新字号”、壮大“民字号”,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煤油化工、绿色食品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并在乳液、酒业、制糖业等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民营资本改制,培育起185个“吃农”的龙头产业集群,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投资23亿元的齐齐哈尔“一拖”农机项目,年产值实现百亿元,成为中国生产轮拖技术水平最先进、马力最大的现代农机装备基地;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制造集团研发生产的4000KNM锻造操作机,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巨型重载锻造操作设备”,其产品的应用,将大幅提高中国大锻件产品的制造质量和生产效率。正是在这些逾千个亿元、十几亿元、几十亿元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带动下,齐齐哈尔市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连续3年经济总量和利税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齐齐哈尔市委书记韩冬炎说,是深化改革为他们搭建了追梦的舞台,是产业项目建设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和伊春、大兴安岭两大“林都”的经济结构中,“原子号”占大头。为此,省委书记王宪魁反复告诫黑龙江省的各级干部:良好的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依托,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促进黑龙江尽快走上低碳发展,绿色崛起之路。令王宪魁欣喜的是,凭着建设“十大重点产业”这个支点搅活了四大煤城、两大林都的一池春水。

鹤岗市倾力打造煤产业、做足煤文章。该市围绕资源优势,3年累计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深加工项目301个:华能集团120万千瓦发电项目、龙煤集团10万千瓦矸石发电项目、鹤翔100万吨焦炭煤化项目等10个“吃煤”的煤电、煤化深加工项目已建成达产,新增利税超百亿元;中海油60万吨化肥项目、龙嘉220万吨焦化综合利用项目、征楠集团煤制液化气等26户企业的煤化工项目也将建成运营,煤炭产业链条的延伸,将原先的“一块煤炭”变成了40多种化工产品;全力发展石墨深加工、谋划新产业。利用萝北县全亚洲最大的石墨资源,建成选矿、粗加工企业17户,初步建成了石墨加工基地。引进中铁集团石墨深加工项目后,石墨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将持续增长;大力推进以稻谷加工为主的粮食加工项目,建成大基地。该市年稻米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碎米、稻壳、米糠的综合利用,使鹤岗市成为稻谷加工产业链条最长、项目产能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城市,推动了产业集群化发展。仅去年上半年,就建成产业项目172个,其中亿元以上51个,总投资近300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实现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利税近百亿元。

谈起鹤岗的未来,市长梁成军很有信心,“鹤岗正在进行一场靠改革创新推经济转型的赛跑——就是要把‘原子号’吃干榨净出精品,让地上鹤岗的经济转型速度超过地下鹤岗煤资源的递减速度。我们要留给后人的,不是一个资源枯竭的鹤岗,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鹤岗。”鹤岗的华丽“转身”恰是黑龙江省四大“煤城”凝神聚力推改革、抓项目、促发展,打造量大质优产业链,构筑经济发展新亮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两大“林都”,王宪魁高兴地看到,围绕实施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矿产经济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谋划生成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把“生态号”变成“经济号”,迅速形成国有和民营并举,传统和高科技齐上发展特色产业的大格局。

对黑龙江这3年的农业形势,可用“盛况空前”四个字来形容。广袤富饶的黑龙江,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供养了全国1/6的人口。自2010年起,黑龙江粮食产量、增量、商品量、绿色食品量、调出量独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水利厅长陆兵告诉记者,近四年来,全省累计投资458亿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482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万亩,新增旱田表水灌溉面积1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50万亩,盐碱地改良500多万亩,农业大省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化水利的升华。

“黑龙江的大米为什么好吃?大豆在市场上为什么这么抢手?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正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才增加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粮食的有机品质。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2.5%,粮食作物的良种贡献率已达到98%,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30%至40%之间。

王宪魁上任以来,抓住积极争取中央批复将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把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为农业稳产增产的关键措施,从而使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机保有量、机械化耕种采收、综合机械化率程度均居全国之首,基本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王宪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农民合作、农企合作的政策举措,引导和组织农民联合起来,从“单打独斗”变“抱团而行”,从“单一经营”变“专业经营”,从“出售初级产品”变“精深加工售系列产品”。

粮食产量占黑龙江省四分之一的绥化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迅速发展。该市市委书记朱清文说,他们以农户家庭承包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为前提,以龙头企业合作与联合为载体,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六种模式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绥化市农业合作经营主体已发展到5.52万个,规模经营面积215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5%,亩均增产400斤以上。同时,合作农业的迅猛发展,又强力助推畜牧业水平的大幅提升。三年间,该市畜牧业规模养殖场已达8595个,饲养量7222万头(只),主辅换位,农民收入大增。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该市以“六置换”作为土地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的实现形式,以产业化作为农民变市民的支撑,三年间,规划实施41个现代化城镇建设,吸纳十万户农民进城,撤并自然村屯257个,节省出农民宅基地五分之四,用于产业项目园区建设。

如今,黑龙江省农业在3.5万个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黑龙江耕地规模经营面积已发展到9000多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近一半。同时,黑龙江垦区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105个农(牧)场已与全省13个市(地)、66个县(市)进行共建合作,为农村代耕、代播、代管、代收总面积达到5000万亩,基本实现“耕作机械化、良种统供化、育秧工厂化、经营规模化、管理集约化、销售品种化”的现代农业目标,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王宪魁在农业发展上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为传统的黑龙江农业带来了活力、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方向,极大推动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迈进。王宪魁上任以来,决定实施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主动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经不懈努力,终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沿边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又主持制定了政策“组合拳”举措,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境内外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先发展资源加工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进口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原油、木材、矿产等进口落地加工比重……一项项产业支持政策令黑龙江的开放迈上发展新起点;抢抓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机遇,加快乌苏里斯克等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对农牧、服装、轻工、机电、建材等境外投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一项项财税政策扶持使黑龙江出口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口岸优势和财政导向,使本地外贸企业把“中国制造”变为“俄罗斯制造”,打造了全国开放品牌。对俄进出口贸易额直逼年400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沿边地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牡丹江市打造了“一线多园、有机联动、错位发展”的境内外园区体系。已建成9个境内园区、8个境外园区,新上各类加工和经贸合作项目1300多个,实现了由一般小额贸易向规范规模贸易转变,由单纯贸易向投资合作转变,由经贸领域向文化、科技、旅游、教育、体育等多领域转变,对俄经贸合作进出口总额直逼百亿美元大关,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对俄经贸合作第一大市。借助于对外开放的强大驱动力,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这位善用脑子的智者又创造出新的传奇:率先进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由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对俄贸易合作加工产业基地、东北区域外向型商贸、金融、旅游、物流、会展和高端服务中心等多重角色演变——最终将牡丹江打造成现代产业城市、沿边开放先导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谐幸福城市。特别是先后荣获的十项全国桂冠,更成为牡丹江乃至黑龙江省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黑龙江省决策者实施的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眼球。去冬今春,一批批国内外商家在这里寻觅,在这里注资。黑龙江省连续3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国内资金增长30%以上。黑龙江省的城镇化水平也因改革创新由挂末跃居全国省级区域前列。

哈尔滨、大庆两市3年间投资1000多亿元,建成保障房15万多套,基本消灭了主城区棚户区,成为全省城镇化的领军者;黑龙江林区新建、改造棚房、危房总面积300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70%,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百万人口的新城,创造了城镇建设3年相当过去60年规模的奇迹,堪称中国之最;黑龙江垦区“三年会战”强工带农,撤并1600个居民区,新建改造住宅2600多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升到近90%,超过了垦区过去20年城镇化的速度,相当于全省和全国20年、世界70年的提升率,堪称世界奇迹。特别是王宪魁决策农垦、森工两大集团与13个市地合作共建战略,彻底拆除了“一镇、一城两制”的二元经济结构“藩篱”,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建设,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如今,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省份,共同富裕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

据资料显示,3年间,黑龙江省共投入近3000亿元用于“三棚一草”和保障房建设,建成住宅面积达4.6亿平方米,一千多万人喜迁现代化新居,这是21世纪初全国住居第一的保障房建设数量,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安居工程。王宪魁书记说,尽快让地处边疆高寒地区的3800万龙江人民住进大房子,暖屋子,是省委,省政府为全省人民谋划打造的最大、最得民心的民生项目。

回望3年改革创新历程,黑龙江省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创新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的道路上大步奋进,并结出繁花似锦的累累硕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