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官不正 事不成

tebiebaodao 2014-03-09 17:18:10 总第233期 放大 缩小

丁元竹/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治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中共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效果显著,大大改善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与此同时,媒体、社会对于在这场运动中受到约束的公务员也给予较多关注,对公务员职业的评论报道不断,内容涉及公务员的收入、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下一步取向等。

公仆是一种责任

时下,“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所谓“为官不易”和“官不聊生”,实质上是贯彻八项规定和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字头举措,让个别习惯于搞不正之风的公务员不能再明目张胆地吃拿卡要、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

但是,个别官员苦声连连,有的哀叹春节“额外福利”没了,有的抱怨待遇差、工资低,有的坦称“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而欲离职。更有2014年春节期间媒体报道,由于不敢接受下属或企业节假日送红包,一些公务员因孩子的红包缩水而招致抱怨“当官窝囊”。凡此种种,一方面反映了党风、政风、民风正在朝着大多数人期待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务员职业操守认识的模糊。

因此,在继续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同时,要进一步端正对公务员“官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吏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民间长期流传“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实际上是社会对于官员社会角色的基本预期。公务员是一种社会角色,社会成员对于公务员的社会位置有着特定的期待,换句话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它是一种责任和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习近平还说,“当官不要以钱为念,要以理想为基础,不要看到经商发财而感到怅然若失……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这不仅是中共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期望,也是人民对中共的期望。角色是社会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角色到位可以使其他社会成员预期他人的行为,而自己也照着社会对自己的角色要求行事,于是就有了稳固的社会秩序和奋发向上的社会活力。也就是孔子讲的“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角色错位,必然会破坏既定的社会秩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年来,个别官员的党风、政风不正带来整个社会风气恶化。因此,必须把吏治问题提升到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来认识。

 

正官风才能风气正

与其他行业比较,官员职业固定、收入稳定、社会保障和福利良好,何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实际上,它反映了个别官员以及部分社会成员“当官做老爷”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同历史阶段,吏治方法是不一样的,但人类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的吏治制度和思想值得中共学习和借鉴。

荀子在《儒效》一文中说道,“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本人认为它包含了两层意思,官员在位要为社会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制度纪律,以促使社会有序;不在位时,要不断修身养性,引领社会风俗。从制度上来说,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中,做官的人直接好处也是不多的,利用权力发财,不仅是腐化自己供职的机构,也是与皇室争利,在一个明君眼里是难以容忍的,一旦发现,必定遭遇杀身抄家之祸。《红楼梦》中的贾政,自己本身是循官(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了贾政一个官做),与朝廷还有着裙带关系,但终因侄媳受贿,落得了抄家之灾。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封建的皇权下,吏治也是非常严厉的。

吏治的基本价值在于“美政”和“美俗”。国学大师钱穆在其《晚学盲言》也提到,“在朝美政,在野美俗”。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是说官员在位时要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工作,即“美政”;不在位时,依然要严于律己、恪守规范、引领风尚,也即“美俗”。二是说官员工作时间要遵守纪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规定。“美俗”可以理解为首先自己严于修身,遵循社会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这种日常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必须从根治党风、政风来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nextpage$

传统社会的基层治理在某种意义上是依靠士绅的“美俗”行为的。人们时常提及传统社会里的“皇权不下县”。“皇权不下县”,基层如何治理?于是就有了吴晗和费孝通在《皇权与绅权》中的“士绅”阶层在乡间治理的作用问题。“士绅”是退了休的官员或是官员的亲戚、或是知识分子。士绅是儒学教义中确定的纲常伦纪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中国传统的儒学教义规定了中国社会及其人际关系的准则,包括“五伦之道”等,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几个朝代中,政府通过科举和功名制度确定了士绅阶层的成员及其人数,并给他们明文的权利、责任、威望等,士绅则把自己受过的儒学教育用于社会治理,通过这些来维持基层的社会秩序。试想,若是基层官员不能克己守法,何以引导整个社会克己守法? 又何以实现基层的社会治理?

实现官员的本色回归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永做人民公仆,是公务员的基本价值。从以上分析来看,当前,“为官不易”和“官不聊生”是一件好事,它就是要通过制度规范、舆论监督、道德约束,使公务员回归本来的角色,来为百姓做事,为国家服务,为社会尽职,为民族效力。

从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吏治制度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有这么几类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公务员要恪守职责。个别官员在位时,工作上得过且过,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更着眼于个人的升迁和敛财,不择手段,贪赃枉法,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些领导干部离开工作岗位后,进入社会组织,利用老关系和已有的权力场,继续占有社会资源,名其曰:发挥“余热”,实际上侵占社会资源,引发民众的不满。

二是提升公务员业余生活品位和品质。个别官员上班时间得过且过,下班时间公款吃喝、公款送礼。这些人,在“朝”不能美政,在野恶俗,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也正是这些年民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败坏了社会风气,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三是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破除官本位的各项政策措施。目前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甚至包括企业中存在的“官本位”问题,个别政府官员不仅染指经济领域和社会组织,甚至染指教育和科研,在高校担任教授,在研究机构承担科研任务,这些行为实际上造成角色错位,它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质量下降,专业人员缺乏积极性,科研成果水平不高。

社会秩序混乱不仅仅是指社会不稳定和社会问题丛生,也指由于社会规范被打乱和社会角色错位导致的人们行为规范的失序。试想政府官员兼职高校、研究机构,何以全心全意地“美政”?利用权力挤占教育、科研资源,挫伤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又何以“美俗”?

四是现职官员既要“美政”也要“美俗”,老干部也要“美俗”。老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如何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为党和人民继续发挥余热?也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发挥老干部在引领社会风气中的作用更是“美俗”的重要内容。2010年8月25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以86岁的高龄,受奥巴马总统的委托,以民间人士身份,长途跋涉赴朝鲜解救美国人质戈麦斯,得到各界关注和赞誉。

五是正确引导年轻一代的未来选择。这几年大陆的“国考”,既反映了就业压力问题,也折射了公务员考试背后的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还折射了对于“隐性福利”的追求与考量。2013 年以来,一些地区“公务员热”暂缓和趋于常态和理性,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隐性福利”的吸引力和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不管在哪个领域工作,都要坚持职业化化方向,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只要做出贡献,都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的良好社会风气。对于公务员群体,在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和八项规定的同时,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非常重要。2014年2月12日,内地中央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新时期中国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尤其是文明、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做到的基本的民德。

如何把这种国家颁布的“社会规范”变成民德、民俗?转化为人们内心的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和引导十分重要,社会各业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只有社会各业恪守自己的职业规范,才能有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只有建立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并使这样的行为规范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才能真正建立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引领社会朝着健康、秩序、活力的方向前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