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博物馆的未来

liaowangzhisheng 2014-03-01 10:54:44 总第232期 放大 缩小

■ 英国《卫报》
■ 翻译:杨丽娅

酒店礼宾部的工作人员没人听说过我想去的那几家博物馆。当然一般来说这并不奇怪,不过当你了解到这两个博物馆的规模时,可能就不一定这么想了。一家是龙艺术馆,由中国最著名的收藏家夫妇刘益谦和王薇创办,占地10000平方米。另一家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在黄浦江畔,由旧的热电厂改建而成。

去年九月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想去参观这两家博物馆的当天,也正好是两个博物馆一周年的日子,但是馆内却出奇的寂静。当然没人喜欢拥挤的艺术展览馆,但一个人这么孤零零的在博物馆里逛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龙艺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的时间,正处在上海乃至中国掀起兴建公共和私人博物馆浪潮的最高潮。过去几年,单单上海就有多处美术馆改址扩建或成立,中国艺术博物馆搬迁、余德耀美术馆成立、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搬到浦东更大的建筑中。今年三月份,这些机构将和龙艺术馆的另一分支机构,一道成为一个新的艺术园区。

对中国博物馆界来说,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期,但同时也充满着不确定。到目前为止,龙艺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一直都很不理想。2013年当代艺术博物馆只吸引了25万名参观者,龙艺术馆的情况更加不乐观。龙艺术馆每年的运营费用超过100万英镑,资本开支大约3000万英镑;但去年仅有5万名参观者。龙艺术馆的创办者虽然财力雄厚,但这么大的开销显然难以长久维系。

王薇并没有表现出对龙艺术馆未来的担忧。龙艺术馆的馆长说她“满意目前的运营状况。”但是艺术馆已经进行了一些计划来帮助提高参观人数,包括公开课计划,以及一系列的会员计划。

王薇也在寻求开发艺术馆的商业潜力,比如出租场地举办活动、和一些奢侈品牌展开合作关系来提高收入。她也欢迎慈善捐赠以及考虑接触西方的基金会。

作为国营机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情况要稳定一些,但规划副主任李旭(音译)对博物馆未来如何收支平衡有自己的看法。他将现在游客人数过少归结于地理位置偏僻和交通不便。“交通必须便利。不管人们多热爱当代艺术,如果博物馆位置偏僻,那么人们对艺术的热情也会很容易消散。”

中国教育体制也是一个问题。李旭说,“我们的教育部门非常辛苦,但把重点放在升学考试上意味着学生基本没时间去博物馆这样的地方。”

Philip Dodd是家中国制造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致力于促进中国和欧洲的接触。他认为中国教育体系有待于变革,博物馆将是这场变革中的一部分。此外,他还强调了社交媒体在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有6.75亿部手机正在使用。传统媒体是国家控制,新媒体则更难控制,这可能是艺术家能参与进去的真正有趣的地方。”

社交媒体的广泛参与,也显示出中国和西方博物馆运营背景的不同。中国博物馆非常愿意学习西方,但他们的战略不同:中国人会先建立博物馆、放进收藏品然后开始挖掘潜在参观者。

所以,中国的博物馆最重要的是需要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引进西方理念。王薇说她非常希望从西方机构中学习,但“在中国,私人博物馆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我们自己要面对的现实。”

中国的私人和国家支持的博物馆未来几年将如何发展很难预测。Dodd说,“中国正在建立的博物馆体系,是欧洲花了130年才建立起来的体系。所以目前我们一部分的问题出在了对中国的期望过高。我不认为前景是光明的,也不会是廉价且愉快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很复杂,很艰难。在这其中会有失有得,但我坚信中国,乃至亚洲,都迎来了博物馆的时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