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寻回最初的美好

zhuantibaodao 2014-01-24 18:06:10 本刊记者 贺琼/文 总第229期 放大 缩小

 

厌倦了都市嘈杂喧哗生活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回归小时候那种简单纯朴而又有青山绿水的生活。为了寻找心灵归宿的一个支点、一方家园,很多人不惜走遍天涯,而怀乡情绪的滋生蔓延,又让人们总想回到“原乡”,找回当初那份美好。相反,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却又向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渴望眼花缭乱的物质刺激以及精神享受。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把空气纯净、生态优良、花果鸣禽的农村,变成交通发达、通讯快捷、生活便利的小城镇,住的是连排或者独幢的小别墅,吃的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食物,过的是悠闲散慢的生活。如此情景,你又该作何选择?还会那么矛盾吗?

原来,理想的生活就是城乡的结合,既要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丰富,又要有乡村原汁原味的青山绿水;既要现代文明的繁华,又要回到从前的简单。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近年来,中国广阔的农村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而城市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绿化造林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岁末年初,本刊记者从现代化大都市的深圳,回到山青水秀的家乡巫山县,在巫山建委负责乡镇工作的邓刚同志的陪同下,和年迈的父母一道,驱车前往巫山县螺坪镇和铜鼓镇,亲身感受和体会“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况。一路走来,一路赞美,一路感叹,尤其是我的父亲,年轻时他曾在巫山的乡村工作过,村寨田野都曾留下一位青年教师的足迹,后来考察工作又到过这些乡村驻点,当年的艰难困苦父亲依然记忆犹新,不过,他记忆中的残破土墙早已荡然无存,满是泥泞的羊肠小道早已被宽敞的水泥路所代替,全面油化、绿化和亮化的街道以前压根儿没见过。眺望满山遍野的庄稼地,碧波荡漾的水库,还有那熟悉的村名地名,尚有丝丝熟悉感与亲切感,“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沧桑巨变,就在眼前。

一镇一村一特色

千城一面,是城市之悲,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漫步其中,真不知此时身在何处。城镇建设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具韵味的文化,有何骄傲之处?

而地处渝东门户的三峡工程首淹首迁县巫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下,却豪迈地提出“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的宏亮口号,按照“一镇一规划、一镇一图集、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村镇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突出特色,走差别化发展道路。

我们参观了两坪乡仙桥农民新村、骡坪镇鸳鸯文明院落及场镇风貌街区、铜鼓镇水库新村、红椿乡土家风貌街区,因时间关系,只能是走马观花,正所谓一叶知秋,管中窥豹。让我们倍感惊喜的是,巫山的乡镇建设并非千篇一律,却是各有特色、各具千秋,更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仅凭房屋的外墙色彩和结构,我们就能知晓到了哪个镇哪个村,蓝白相间的联排别墅、徽派的雕梁画栋、红色的农家小舍、土家族的灰瓦白墙木门窗,仙桥农民新村是现代村落型,鸳鸯文明院落是传统聚集型,水库新村是典型性现状,土家风貌街区是民族风情型。真正做到了风貌迥异,彰显文化特色。从两坪的石龙村到骡坪的鸳鸯村公路两旁,改造后的民居协调、美观、整洁,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既保持了古朴的农村风貌,又增添了新农村整洁、文明的现代气息。

有趣的是,我们在仙桥农民新村的公共花园里,看到种植花草的土地上种植了麦子和蒜苗,同样的葱绿美丽,建委的同志风趣地说:这就是农民和城里人的区别了,农民一看到土地就想着种菜种粮,一看到空坝子就想着晾晒苞谷和稻谷。鸳鸯村是骡坪镇乡村风貌改造的示范村,是文明村落,在实施房屋风貌改造的同时,还利用村民田间的耕作便道和就近的几个小山头,修建了3个凉亭和简易休息坐凳,让村民在劳作的间隙或空闲时,有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整个村级公园涵盖了全村,远景就是风貌改造后的农房,近景是原生态的山石、花草、树木。将花园建在田坎里,真乃一大创举。我们还发现庄稼地田坎边,居然有用木牌竖立的醒目的标识,这可是最先进的标识文化,标识做到小山村,细微处见精华!

我非常期待去红椿乡,因为那里有独具风貌的土家文化,七十多高龄的父母也是兴趣盎然。我们马不停蹄赶到红椿乡的大街上,果然见到展示土家族建筑“雕梁画栋青瓦屋,飞檐翘角吊脚楼”的民居,建筑轮廓分明,气韵流丹,优美无比,还有一条土家文化长廊,凸显红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美观与实用的协调

如果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政绩,注重形象工程、表面功夫,就会把钱大把大把地花在“面子工程上”,搞一些花拳绣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官员的“面子”赚足了,老百姓的“里子”却亏大了。对于当前的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如果能做到美观与实用协调,生态与生存并重,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应属领导的最高境界。

巫山县委县政府着眼于建设人人幸福的田园风光式的新型农民新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民生为先,民力为主,民意为重的原则。就拿道路来说,这是我们感触最深的,路连接着梦想与现实,从一个穷乡僻壤伸出,才能点燃无数村民致富的希望。当年我父亲做乡村教师时,最苦恼的也是道路、交通的不畅,巫山群山峻岭连绵不断,深山的农民几辈子过着与世隔绝的贫穷生活。道路通,百业兴。如今,乡村公路修好了,城乡距离拉近了,信息流通快捷了,群众出行方便了,对外交流扩大了,运输成本降低了,综合效益提高了……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我母亲当年背一个娃抱一个娃爬山涉水60里崎岖山路去看望我父亲的场景,就像定格在银幕里,永远留在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脑海中。

以前,住在农村的人,除了交通的不便之外,生活也有诸多不便。土墙屋风雨飘摇,用电用水用气都成了奢望。据介绍,巫山建委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首先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在解决房屋安全的同时,注重农房巴渝民居风貌改善,做到“改危”与“改观”并举。在改造建设的新农村、文明院落,严格按照“一池六改”的要求,以周边环境整治为重点,明确建设一池六改、垃圾清运、道路硬化、美化亮化等措施,连片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尊严问题,其总体把握就是以旧村改造为实质,以生产、生活相对集中为关键,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为宗旨。

正逢腊月,居住在改造后的新居里的农民正在杀大肥猪,喜气洋洋准备过年,从村民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现状的满足与感恩。一位老大娘带我走进她的家,一一指给我看,“这是政府修的,这是政府给的,这个也没花钱……”

据了解,巫山在2011年就提出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走在了全国前列,为重庆市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了积极探索。李克强总理说得好,“我们说,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要让这个‘利’,更多地落在百姓身上。”可是,有些地方,山绿了,水清了,树多了,原住民们却变得更穷了,成为政策性返贫的牺牲者。生态与生存成了一对悖论,美观与实用成为一大矛盾。这正是政府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有位返乡民工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农村人也有享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权利,也想过有公交车超市医院学校的便利生活。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不是那些小清新安放乡愁的场所。”当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之后,政府考虑更多更要做的是帮助农民发财致富奔小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