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高校深陷腐败泥淖

shehuiguangjiao 2014-01-13 15:05:29 任大刚/文 总第228期 放大 缩小

 

近些年来,高校腐败问题渐次浮出水面。涉及招生的,有招生腐败;涉及科研的,有科研腐败;涉及后勤的,有基建腐败。三种腐败各有其特点,也有共通之处,不可一概而论。

见惯不惊的招生腐败

招生腐败的最新案例,是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调查。虽然目前还未具体公布他所犯何案,但就在2013年12月22日,人大被暂停一年自主招生的资格,侧面证明蔡荣生的案子与招生腐败有关。

招生腐败有多严重?就在2013年12月25日,网上四处转载着一篇名为《高校招生灰色空间有多大?平均1名家长贿赂10万》的报道,这则报道固然有“标题党”嫌疑,但据该报道所介绍的案例,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于兴昌利用职务之便,从2005年到2008年,伙同他人先后为21名学生大学录取或调整专业提供帮助,收受学生家长贿赂144万元,平均一名家长贿赂7万多元。招生腐败涉及学生多、影响面大的事实是存在的。

有人把当前的招生腐败归咎于2003年以来实施的自主招生政策,其实并不尽然。早在2001年,也就是自主招生开始实施前两年,某知名高校内网上曾经“一不小心”,泄露过一份“机动指标使用讨论材料”,涉及各种深厚背景考生130余名,成为互联网早期影响最大的揭黑报料之一。后经记者调查核实,这份“材料”的确出自该校,但只是“工作名单”。如果说上述“材料”外泄暴露出来的是“高级腐败”,不出意外,社会根本不可能知悉内情,那么如下这些案例,就算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低级腐败”了。

2009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信箱接连收到举报邮件称,绍兴一中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学生多来自当地权势家庭,而这一比赛几乎只需缴费报名培训即可获奖,这意味着这些学生每人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获得20分的加分;2009年6月,重庆市文科状元何川洋因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被重庆市多部门联合调查组裁定为违规。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同样在重庆市,万州区赛德、纯阳等学校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一直大量招收市外普通高中学生入读,向他们承诺在重庆市参加高考,享受重庆市考生同等待遇,每生收取1万元到3万元的赞助费;2009年3月,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罗彩霞在即将大学毕业时,发现了自己2004年高考是因为被人顶替。

高考加分政策被一些地方滥用所导致的招生腐败,没有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的默许和配合,很难得逞。而在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中,一般要求考生在诸如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但这些方面往往很难量化,尤其是在面试环节,考官的主观判断对考生成绩影响很大,在没有公开有效监督情况下,恰恰为手握权力的招生人员留下了更大的腾挪空间。蔡荣生被调查后,人大教授张可云称,“两年多前我就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这说明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早就有人发现了。

不经意间的科研腐败

科研腐败有多严重?科技部长万钢2013年10月份在国信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科研腐败,以“愤怒、痛心、错愕”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科研经费使用所涉及的腐败,案例很多。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调查发现,2003年至今,该院共立案侦查科研经费领域职务犯罪17件21人,其中,利用科研经费监管漏洞违法违规贪污、挪用类犯罪较为集中,涉案人员不少为高级知识分子。

国家审计署在公布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时称,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涉及资金数以亿记。教育部在2012年12月18日召开的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视频会通报了6起较严重的高校科研经费贪污案件。

2013年3月,山东省政府公布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其中,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2012年12月,中科院“准院士”段振豪因涉嫌使用虚假票据报销差旅费、复印装订费、劳务费等骗取科研经费146万余元,被北京市一中院以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3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科协数年前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这些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度增长。从2005年的1334.9亿元增长至2012年5600.1亿元,2012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0298.4亿元,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与之相应,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全球之首,科学论文发表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中国论文和专利的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核心专利仍受制于人,高质量的、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SCI论文数量并不多。在国际知名机构汤森路透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创新力百强企业(机构)”榜单中,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或科研机构能够入选。而美国有47家,日本25家,法国13家,韩国7家,瑞典3家,瑞士3家,德国1家,比利时1家。

一方面是贪腐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是低效率,造成这种局面最大的原因是科研经费的分配,长期以来,中国的科研经费大都投到科研仪器设备、会议、差旅交通等等。有工资收入的在编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时是没有报酬的。这就出现了将人力成本补偿“票据化”现象,不少科研项目出现了数量与比重较大的“办公用品”、“图书资料费”、“市内交通费”、“餐饮费”等支出项目。有的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另一大原因,是一些科研项目在申报时就高不就低,比如涉及仪器设备,一般都按进口的、最贵的价格申报。所以一些国外仪器的设备经销商很早就会盯上项目负责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让科研人员购买他们的设备。

此外,在法律上,正如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张小兵所说,如果科研经费没有挪用于个人,而是用于单位的其他公务性开支,而且又是经过单位集体决定的这种单位行为,按照刑法,是不能够认定为犯罪的,除非是构成了挪用特定款物,而科研经费又一般不属于这个调整范畴。

隐蔽的基建腐败

高校基建领域也是一个腐败重灾区。仅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到现在10年间,已经有超过20名副校长以上级别的高校领导锒铛入狱,其中绝大多数栽在基建上,不久前被调查的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此前也是在该校分管基建工作。

工程营建,在社会上也属容易发生腐败的领域,在高校基建领域,社会上的腐败方式不仅极易被“克隆”,而且由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与后勤基建两者之间人员流动壁垒森严,教师看不懂基建,学生更看不懂,众目睽睽却毫无威慑,不像其他类型的单位一样,总有同单位分布于不同部门的“内行”在看着你。

高校基建容易发生腐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自成一体,高校的主管部门往往“鞭长莫及”,高校所在的地方,对高校内部事务一般影响力更小,“基建一把手”之下,职位安排和资金用途都是学校内部说了算。就监督和审计环节来说,高校纪检部门的专业水准肯定不如党政机关,这加大了发现问题的难度;在内部审计中,由于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难于形成有效制约,而上级的审计又涉及高校目前办学资金来源多样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校是一个半封闭系统,它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安置一些教职工配偶或子女就业,而安置岗位多半就是后勤部门,这就导致后勤人员整体的专业素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后勤部门的官员要腐败,普通员工更加缺乏抵抗能力的。

高校腐败的共同原因

出现这么多腐败问题,具体原因林林总总,但归结到一条,就是所有这些领域都不透明。高校的科研、人事、后勤管理自成体系,没有主管部门要求或相关法律法规,高校没有主动向社会公布的动力和压力,其内部存在相对更大的暗箱操作空间。

层出不穷的腐败,对高校这座象牙塔来说,可以是一种改进管理的压力。我们可以看到,《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已于2010年颁布,规定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础工程的招投标情况应主动公开。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专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的基本建设,提高投资效益。2013年12月9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科研经费管理上的巨大漏洞终于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相关改革措施应会尽快出台。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高校也不例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