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上海报业大整合

shehuiguangjiao 2014-01-13 15:02:55 陈季冰/文 总第228期 放大 缩小

 

第一张“死亡通知书”

2013年12月23日,成立才两个多月的上海报业集团发出了上海综合性日报的第一份“死亡通知书”:拥有14年历史的《新闻晚报》从2014年起停止出版发行。对于这张报纸的几百位员工来说,这份沉重的圣诞暨新年礼物意味着,他们将像20年前那些令人同情的纺织女工一样,经历一次尴尬艰难的人生选择和被选择。

签署这份“死亡通知单”的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正是《新闻晚报》的创办者——它的第一任主编,而裘新本人现在仍然是一个英气勃勃的沪上少壮派媒体领军人物。这不由得令人感慨,在信息革命时代,一张传统报纸的生命周期竟如此之短!

《新闻晚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的一波都市报大发展阶段诞生的,与它同时问世的还有《新闻晨报》和《新闻午报》。当时决策者喊出了一个颇有创意的口号,即所谓“三报滚动出版”,他们希望,在一天之内通过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段的三份出版物,对不断发展中的社会热点新闻展开进行时式的连续报道,向网络时代的市民读者呈现全新的全景式立体文字新闻。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出自报人的理想设计并不符合信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市场规律,不仅操作极为困难,在读者那里也并不叫好。

于是,原本设想中的早中晚“三位一体”新闻报体系,变成了事实上并无太多新闻关联度的三张独立报纸。这场宏伟实验的真正赢家唯有《新闻晨报》,在短短几年里崛起成为发行量、影响力和经营状况最好的“上海第一都市报”,并成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财政支柱。而惨淡经营的《新闻午报》和《新闻晚报》则渐趋边缘化。而对于同城那份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全国闻名的《新民晚报》,《新闻晚报》几乎从未构成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竞争,这就使它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

因此,早在2013年10月初上海报业集团组建的消息传开之时,《新闻晚报》将被关闭的传言就已沸沸扬扬。只是这件事情来得那么快,依然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感受到逼人寒意的上海纸媒人也许都在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下一家将是谁?笔者个人认为,即便在决策者那里,这个问题眼下都还没有清晰答案。但从山雨欲来的形势来看,未来几年里,类似的“死亡通知书”也许每年都会发出。

2013年的确是中国传媒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按照市场调查公司的统计,当年,互联网的广告总额第一次超越电视业,虽然后者吸纳广告的绝对金额仍然在增长。但根据报业经营的演变历程,从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到绝对额开始萎缩仅有短短三五年时间。可以预计,不仅仅是报业,就连传统的国有电视业的好日子也很快就要到头了。

报业黄昏

笔者曾经就职的上海《东方早报》2013年10月起推出的2014年报纸征订广告中用触目的大字写道:纸媒未死,我们邀你读到天荒地老。这句后来在国内业界广为流传的口号也许的确能够牵动不少读者的心绪,但与其说是一个誓言或承诺,不如说是面对大势已去的悲惨未来的一声叹息,反映的是纸媒人内心的不甘和挣扎。如果拿“你读报吗”这个问题到大街上去问30岁以下的年轻人,相信他们的回答会让你立刻一眼看到传统报业的尽头。

10月28日上海报业集团挂牌成立,以“政治重要”的标准来衡量,也许够不上当晚央视新闻的一条简讯。但在中国报纸的记者、编辑——其实也是所有国有传媒机构的从业者,包括央视编导——内心里,它构成了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意味和冲击性的信号:不管你多么忧心忡忡或拒绝承认,这一天终归是要到来的。

绝大多数关心此事的外地同行在谈论这最新一轮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以下简称“解放集团”和“文新集团”)的大合并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流露出对其未来的不看好。他们不无道理地指出,过去10多年里上海和全国曾经在传媒、出版领域搞过多次政府主导的所谓“合并重组”。但由于这种人为“捆绑”不是市场自发推动的结果,不符合报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因而最终效果大多不佳。此外,解放和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几乎囊括了上海市面上的所有主要报纸,合并带来的市场垄断有可能使原本就活力不足的上海报业市场更加缺乏竞争……

但是,这次上海报业集团的组建,就其性质而言,恐怕与之前的那些所谓“强强联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的目标并不是谋报业的“发展”、“壮大”,恰恰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报业不可避免的没落作未雨绸缪的布局,我们甚至都没有在这次的合并过程中听到“文化航母”一类的豪言壮语。因此,且不说未来将会怎样,仅就主动迎接而非被动等待这一点来说,上海的行动是值得谨慎赞许的。

与此密切相关,笔者也不同意一些媒体在报道新生的上海报业集团时用“上海报业变局”来形容这一事件。因为这种说法隐含着一个假设:一项事业、一个产业的革命性变化是政府主导或促成的。事实上,放眼全球,报业乃至整个传媒业的深刻变局早于十数年前就已展开,上海报业集团只是上海主管当局对这一无处逃遁的变局的回应。

上海报业集团的筹备时间紧凑得令人吃惊,作为一个沪上媒体人,最初听到关于此事的传言至今不过一个多月。这印证了新上任的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的说法:“从正式决议到挂牌,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仅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很难判断这一动作背后有什么更大、更复杂的背景,甚至政治层面的考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上海市的决策者在这件事情上怀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无论是用主动色彩的“组团取势”还是用被动色彩的“抱团取暖”来形容这次的沪上报业整合,都不足以准确描述它的性质。如果对公开信息作一细致分析,结合近年来国家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指导性意见,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以下两点预期。

上海主动收缩报业

就决策者而言,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的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是对上海已有的报纸进行调整。至于调整幅度的大小,则将视实际推进的情况及难易程度而定。但总之,仅就报业而言,这次合并的目的不是扩张,而是收缩。而这一目标可能又包含了两个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任务:第一,减少报纸——尤其是综合性日报——的数量,分流从业人员、削减经营成本,用一句以前常在企业界听到的话来说,就是关停并转;第二,推动都市类报纸转企改制,如果力度大、运气好的话,不乏引入一些资本运作的可能性。

就上述第一项任务,裘新在集团挂牌当天接受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其实已有相当流露:此次组建报业集团,是跳出办报周期律来运作,报业集团要做的事情是对资源进行梳理和分配,同时通过顶层设计、演绎推理来研究报业生态结构的优化问题,“(不能)纠缠于某一张报纸有没有理由存在?是不是好?这是个别现象,没法做判断,必须做结构性、系统性判断:整个报业市场能够容纳哪几种报纸?然后再看市场对每个种类报纸的容量是几份?在前两者基础上,再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东西。在这三个问题清楚后,答案就是逻辑的必然结果。”

对于上述第二项任务,它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部署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近年来各地和上海都有过一些探索,原文新集团下属的东方体育日报社3年多前就已经完成由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企业的改革。不过,总体来看,因为诸多外部政策层面的障碍及内部事业编制员工的阻力,这项改革进展得并不顺利。

此次上海报业集团组建,除原来解放集团与文新集团的合并外,另一个重要举措是重新恢复《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的独立法人地位,并由上海市级财政对经营有亏损的前两家报社每年各注入5000万元支持。这一方面为新集团卸掉了沉重的财务包袱,但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是在新集团内划了一道防火墙,使得集团可以没有牵绊地对这三家具有独立人事权的报社以外的集团内其他子报子刊进行大刀阔斧的转企改制。这对于像《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这样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报纸管理层,是具有不小的吸引力的,尤其是如果集团内部大胆探索公司化的股权激励机制的话。

一些市场派人士可能会质疑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模式,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即便是面对一个正在日渐萎缩的报业市场,哪些报纸应该被淘汰,哪些报纸应该继续存在、甚至逆势发展壮大,也完全应该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而传统报社由事业单位体制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过渡,也应该是由报纸内生的动力机制所激发,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但站在决策层的立场上看,他们或许认为,这样市场竞争之下的“优胜劣汰”和“自主转型”的理论模型得不到现实政治的支持,并且会酿成不可控的风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纯粹放任市场自由选择,《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最有可能率先被淘汰出局。然而,对中国国情有一丝清醒认识的人都明白,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

新媒体“破冰”

组建上海报业集团的第二个目标是在新媒体领域作出“破冰”探索,按照裘新给出的定位,上海报业集团未来将成为新媒体的“孵化器”。而在这方面,集团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集成”、“基金平台的支撑”和“孵化”。据说,上海市委书记韩正2013年春天在对上海媒体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对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萎缩深感忧虑,并对发展新媒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场”。据透露,韩正曾说,因为年轻人青睐新媒体,如果不重视年轻人的需求,不进军新媒体,就争取不到新闻宣传事业的未来。

这可能是相对次要或后一步的目标,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的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都没有积累下什么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成熟模式,这项事业目前仍是一个前景极不明朗的进行式,想来上海市决策者也不会对此寄予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事实上,过去几年里,沪上传统媒体——尤其是解放集团——在新媒体领域内也作过一些力度不算小的尝试,但效果显然不尽人意。上海市应当会在政策或资源方面给予新成立的上海报业集团一些支持,作为鼓励它向新媒体进军的“见面礼”——例如,发放一些数字产业(比如网游等)的经营许可牌照,或帮助原解放集团和文新集团所拥有的楼宇及土地储备转变使用性质等。

2013年10月28日下午,上海报业集团在挂牌当日作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举动——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百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今后将开展涉及上海本地新闻搜索引擎、媒体资源购买、云服务器资源提供、舆情报告、手机阅读服务、人才合作、战略资源购买等七个方面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组建团队,通过联合运营,开通百度新闻“上海频道”,共同建设“搜索上海的第一选择”。在现有的边界条件下,上海报业集团也只有通过与外部人——特别是民营和外资背景的IT企业——合作的途径,才有可能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中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毋庸讳言的是,传统国有事业体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上海报业集团独自开拓充满未知的新媒体疆界。新媒体也好,数字产业也好,注定是属于勇于冒险、富于独创精神的“年轻一代”的天下,中国的报业在这方面将不得不面对国际普遍的传统包袱及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框框的双重束缚。

另一方面,因为上海报业集团在上海传媒文化领域所占据的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手里握有一些无形的、难以量化的、独一无二的重要资源,这对于想要进入上海市场的众多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的。如果能够运用得当,并始终抱持一种“互惠共赢”的平等的契约精神,那么上海报业集团也许会有机会借“外力”赢得一部分潜在的新媒体市场。

2013年12月23日,就在集团领导在《新闻晚报》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这份报纸停刊的当日,同属于上海报业集团的《东方早报》刊出头版连二版的大幅广告,宣布了其新媒体业务的大规模招聘计划。它的负责人之前已经透露,这家上海报界的后起之秀将投入1亿元巨资用于发展新媒体业务。同一天里发生的两条业界新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象征。现在看来,两条战线上的号令同时吹响,不管最后成败如何,这是一场一定要打的战役。

尾声:上海传媒业更大的变革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则最新报道说,继2013年10月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上海目前正在广电领域酝酿新一轮的重大改革。此次改革涉及SMG、上影集团在内的上海整个广电系统,而百视通、东方明珠等上市公司或将面临重大重组预期。

该报还透露,目前有两条改革方案具备相当的可行性:其一,被俗称大、小文广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大文广)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即SMG(小文广)将实施合并。第二条改革措施是,正在酝酿独立IPO的上海电影集团将从大文广旗下实施资产剥离。

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研究学者魏武挥认为,上海媒体很有可能会借鉴浙报传媒的路子,即资本驱动,布局游戏、文创PE、影视、新媒体等,靠资本打通全产业链条。不管这个传闻的真实度有多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上海还是全国,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只是传媒业大规模调整重组的开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