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号

tebiebaodao 2013-12-31 18:52:45 欧阳琴川/文 总第227期 放大 缩小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于2013年12月13日在北京闭幕。对于关心中国经济政策的人们来说,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将对2014年的经济宏观调控发生重大影响。与往年相比较,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明显的新的特点,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就决定了2014年的经济宏观调控将是以推进改革为主基调,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每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以后,媒体的一个“招牌动作”便是对会议某些提法在措辞上的变化翻来覆去地做文章,这种中国式的“抠字眼”甚至可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行情变化。但是,今年会议闭幕以后,其发表的会议新闻稿却没有给媒体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充分地显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风格上的变化,经济宏观调控更注重于从改革中寻求市场红利,而不再依赖于政府决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趋于淡化

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们最关心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措辞上的变化。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严重地依赖于投资扩张,导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经济运行对政策变化表现得过度敏感。200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刚刚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会议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2009年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深刻影响。一个直接的结果是,政府抛出了4万亿投资大单,银行则大规模放松了银根。这一措施使中国的投资扩张进一步升温,GDP增长完成了政府预定的8%的目标,金融危机的威胁似乎成功解除了。但是,它的一个更为直接的结果是导致货币严重超发,推动物价出现了快速上升,宏观经济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威胁,尽管其后中央政府迅速采取了纠偏行动,并且修改了货币政策,但其负面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在产生影响。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做文章,其实质是由政府出台政策来刺激经济,这种措施能够收到短期效果,却使市场出现了扭曲,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而各种市场要素则只能围绕着政府的目标来运转,最终使经济运行难以摆脱政府的干预,特别是当政府为了调控目标的实现,必然更多地倚重国有经济,将大量行政资源向其倾斜,很容易对民营以及外资企业造成排斥效应,从而使市场竞争失去意义。

最近几年,中国资源能源领域的产品市场由于高度集中于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它们对市场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而垄断的一个结果便是造成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中国的油价、电价以及通信费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国有企业垄断了市场,在缺乏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价格难以通过不同资本主体的博弈而趋向于合理水平,最终是由民众来承受了这种垄断的结果。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支持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在诸多重要的资源能源型领域形成市场垄断,民营经济受到排挤,市场内生性活力的空间开始出现萎缩,经济增长的势头开始减弱。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的困难,其根源便在于此。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种问题,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倒逼机制。最近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希望将经济发展的引擎转移到内需拉动上来,但由于GDP增长的客观追求,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干扰,转型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本届政府在今年建立以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地摒弃了以往那种以政府出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而是以收缩政府权力对经济的干预、打开民营经济的市场空间,来释放市场的活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将其确定为未来数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的一个方向。

因此,此次中央工作会议未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作出定位,这一方面表明了目前中央政府坚持政策稳定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社会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今后政府将不会再使用政策刺激的办法来调控经济,这也可使社会的各种资本主体不再眼睛向上,把企业成长的希望系于上边给政策,而是将目光集中到市场,从市场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民生利益放到重要位置

淡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并不等于从此以后政府对经济增长将无所作为。实际上,今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经济增长不跌破下限、物价上涨不突破上限的要求已经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只要在这个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政府就不会轻易动用行政上“看得见的手”来干预市场。而当政府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增长方面时,它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来保证民生,这正是政府必须重点抓起来的一项工作。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其中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着力改善民生”就是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努力方向。

最近十多年来,由于政府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而对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关注度不够,导致经济增长成果过多地流入了政府以及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群体,如国有企业等,社会的贫富差距因此越拉越大,并且在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诸多民生问题上积累了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另一方面也需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民生的扶持之上。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明年六项主要任务中,其中有一项就是“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这在以往的经济工作会议中还是很少见到的。

会议对发展民生、改善民生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要求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这些工作的推进,都将让民众直接受益。

除此以外,会议部署的其他几项主要任务,有很多方面与改善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这些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也就为民生改善建立起了基础性的条件。

改革将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大计谋而后定,大势察然后行。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13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未来的经济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然而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内生动力仍然偏弱,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上升等。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虽然可能会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而要让2014年的经济工作能够克服这些困难,保持平稳运行,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按照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推进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已经成为最响亮的口号。全会做好了“顶层设计”,但仅有这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底层探索”。必须看到的是,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无论顶层还是底层,改革的冲劲都已经有所消释。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对很多问题不像以前那样容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是在先期的改革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制度,正在对进一步的改革形成桎梏。因此,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制度桎梏,为市场培育出新的活力。

深化改革,着重点在增强动力、释放活力,落脚点在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民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内生动力和活力的不断激发、充分释放。当前受一些不合理体制机制的制约,庞大的内需仍未充分启动,微观主体的投资意愿依然偏弱。因此需要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政府自觉地收起干预市场的手,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才会“无用武之地”,市场的活力也才能逐渐地得到释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