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由富到强的标识

tebiebaodao 2013-12-23 19:14:48 李文 / 文 总第225期 放大 缩小

作者:李文(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副院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中国实现由富到强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标识。

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的前提条件

三中全会将国家安全置于和改革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考量主要在于目前中国安全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对称,影响和制约了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显著提高。1995年,中国的GDP排在世界第八位;2007年,升到第四位,排序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到2008年,超过德国,升到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第二位。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相对优势地位的获得,为实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周边国家良好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也使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复杂化和深刻化,安全保障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在周边地区,中国家安全压力骤然增大,突出表现在美国实施亚洲再平衡战略,日本借机尝试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扩充军备;少数国家刻意将与中国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扩大化;个别国家在中国门口不断惹是生非;一些国家与中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但在安全层面表现出较大脆弱性;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对中国渗透有所加强。

中国海外商业利益和人身安全保护问题呈现快速增长,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战略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国际运输通道的畅通,境外企业的财产安全,出国留学、工作和旅游者权益的维护等,都需要以中国国际安全地位的有效提升为基础,从根本上获得有效改观。

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政治性、复杂性、敏感性等特征,涉及面广,公众和媒体关注程度高,如果解决不利,容易对国家整体形象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由于侧重从经贸方面发展对外关系,导致一些非友好国家误判中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国内民众对国家安全现状的不满情绪有所增长。

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相辅相成。发展为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安全为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没有发展,没有安全;没有安全,也很难实现进一步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安全也是硬道理。富而不强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为有效应对和化解中国在安全方面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矛盾,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大的改变。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发展之迫切、和平之珍贵,也深感无论发展还是和平都离不开国家安全。中国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安全地位,是亚洲发展、稳定与和平的根本保障。

大国能否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让对手较为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实力和意志。适度的示强往往比一味忍让更能消弭祸端。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向外界宣示中国政府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立场和决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不容置疑地向外界传递在任何情况下在主权问题上决不退缩的可信承诺,对内能够鼓舞士气、增进凝聚力,提升国民对政府的认可和拥护;对外能够令亲者敬、仇者惧,维持和扩大朋友,分化和瓦解对手;使友好国家放心、安心,让敌对势力担心、忧心,在发起挑衅行为时有所忌惮。

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统一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全方面系统地有效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安全威胁;能够使中国对外政策更具有稳定性,一贯性和权威性,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信誉和尊严。

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中国将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决定性成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树立法治观念,实现对外关系制度化和规范化重要环节。扎好篱笆,才有好邻居。“中国威胁论”盛行不衰,固然有外部挑拨的因素,但也有周边国家认为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缺乏确定性和预测性方面的原因。今后,中国外交将增加科学和理性,减少无序和非连贯性;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以更加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也为别国不可容忍的观念和行为画出红线。

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审视中国面临外部环境,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既是对以往做法与经验的肯定与提升,也昭示了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方向。

其一,改变世人眼里中一味妥协退让、甚至有些软弱可欺的形象,在对外关系处理上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新领导集体不受外部有关“中国威胁”、“中国扩张军力”等噪音和杂音的干扰,不信邪、不怕鬼,断然向外界发出明确信号:为使百年屈辱真正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富国”,而且要“强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军队考察,强调“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中国还公开航空母舰、战略核潜艇等国家战略军备,在西太平洋实施远海实兵对抗战略演习,远赴巴西进行联合演练;当仁不让,明显加大对朝鲜半岛的实际影响力,对钓鱼岛海域实现常态化巡航,对黄岩岛形成实际控制。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对前述做法给出的精确定位是“更加积极有为”。

其二,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的目标从“经济利益优先、加强经济合作”调整为“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中国政府不再谋求单纯依靠发展经贸而回避主权争端做法促使安全局势出现缓和与好转,而是与时俱进、更加主动,在致力于“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强调开展安全合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2013年10月10日,李克强总理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呼吁东亚各国增进安全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倡导建立东亚安全架构,号召“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坦诚对话与合作,促进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互动。”李克强总理用“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做比喻,强调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要团结起来才能维持地区和平。

其三,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在国际社会争取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相一致的领导地位。中国主动倡议与美国共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本特征新型大国关系。在2013年6月举行的中美两国元首会谈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理应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奥巴马总统表示:美国希望同中国保持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做平等的伙伴。双方同意在朝鲜半岛局势、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和配合,加强在打击海盗、跨国犯罪、维和、减灾防灾、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太空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李克强总理在亚太地区首次倡议建立东亚安全架构,既表明中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设置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也表现出中国更加积极承担地区安全责任的强烈愿望。

其四,有意与周边国家实现“准结盟”,建立命运共同体。继俄罗斯、巴基斯坦之后,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东盟整体签订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强调“我们需要树立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意识,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2013年10月9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时,积极倡议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强烈愿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