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回忆未来”:纳扎尔巴耶夫的签名书

fengyanfengyu 2013-11-22 18:23:28 熊光楷/文 总第223期 放大 缩小

 

2002年3月,我到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进行防务安全磋商,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总统府见到了纳扎尔巴耶夫总统。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首先对我表示欢迎。他说,哈萨克斯坦十分珍视同中国的友谊,希望继续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愿意进一步加强在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会见结束时,我拿出纳扎尔巴耶夫的著作《哈萨克斯坦的今日和未来》,请纳扎尔巴耶夫签字。纳扎尔巴耶夫认真地拿起书,从会谈桌走到他的办公桌前坐下,写道:

谨将此书赠予熊光楷先生,以作访问阿斯塔纳市的美好纪念。

希望您在加强中哈友谊与互信的事业中继续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

努•纳扎尔巴耶夫

2002年3月18日

我在访哈期间,还分别参观了新首都阿斯塔纳和老首都阿拉木图。历史上,阿斯塔纳是一座军事要塞,近代以来又变成欧亚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苏联时期,赫鲁晓夫曾经将它命名为切利诺格勒,意思是“垦荒城”,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独立,切利诺格勒又改名为阿克莫拉,意思是“白色坟墓”。1994年7月,哈萨克斯坦议会决定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阿克莫拉。1997年10月20日,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命令宣布,从1997年12月10日起,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1998年5月6日,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意思是“首都”。

在阿斯塔纳成为哈萨克斯坦的政治中心的同时,阿拉木图仍然保持着科学、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在阿拉木图,我专程参观了冼星海故居。

对于冼星海,一般中国人只知道《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太行山上》等名曲,知道他不幸在苏联逝世,却不知道他与哈萨克斯坦人民有一段患难之情。1940年,冼星海受中央委派前往莫斯科,准备为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不久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在回国时受阻,辗转流落到阿拉木图,此时的他已经饥寒交迫,身无分文。幸亏音乐家拜卡达莫夫遇到了冼星海,把他请到家里,将不宽裕的住所腾出房间给他住,把不丰盛的饮食分出来给他吃。在哈萨克斯坦朋友的帮助下,冼星海度过了这段十分困难的时光,他还创作了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圣战之歌》、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和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等大量作品,收集和改编了许多哈萨克民歌。

在冼星海故居,我们见到了拜卡达莫夫的后代,并对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时刻给予冼星海的无私帮助表示感谢。1998年,哈萨克斯坦将阿拉木图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冼星海大街”。

《哈萨克斯坦的今日和未来》2001年在香港出版,中英文对照,内容包括纳扎尔巴耶夫的国情咨文,论述哈内外政策、纪念哈伟大诗人阿拜的讲演稿等。这本书的出版,是为了纪念哈独立10周年。由于针对的是中国读者,所以全书第一页就引用了一段纳扎尔巴耶夫对中国的评价:

“我认为,21世纪人类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中国。许多国家都把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质量看成基本质量。而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同这个前景远大、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则特别重要。”

这段话选自纳扎尔巴耶夫的著作《站在21世纪门槛上》。其实,早在1998年,我就得到了《站在21世纪门槛上》的签名本。

这本《站在21世纪门槛上》,是我国的时事出版社1997年根据哈萨克斯坦奥涅尔出版社的1996年版本翻译出版的。在引言中,纳扎尔巴耶夫用了一个特殊的词汇形容这本书的体裁:“回忆未来”。

怎样“回忆未来”呢?纳扎尔巴耶夫解释说,往事只有经过未来棱镜的折射才有价值,在现实的时间中,在行动着的政治家的时间里发现事物存在的价值,要胜过事后千方百计进行辩解。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绕口。我在看完《站在21世纪门槛上》后,想到了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一个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想,也许这就是纳扎尔巴耶夫所说的“回忆未来”吧——总结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未来能够决策正确,借鉴过去的经验。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