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总理公开课”看改革核心理念

liaowangzhisheng 2013-11-22 18:03:18 周俊生/文 总第223期 放大 缩小

 

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经济形势报告。这个报告深刻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阐释了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特别是报告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目前民众所关心的经济热点问题,其受到民众的度关注,被誉为一堂生动的“经济形势公开课”。

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中国从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之下受到压抑的生产力。现在,中国的GDP总量已经雄踞于世界第二,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来,由于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国际资本对中国广阔市场已经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依赖。

但是,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在为中国创造了丰富市场红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虽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但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一定水平,其增长引擎主要依赖于由政府推动之下的投资扩张,这使政府逐渐形成了对经济运行的强度介入,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国有资本在政策支持下获得了强势扩张,在很多行业形成了市场垄断。同时,这种投资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保证了GDP的增加,但也促使政府在经济宏观调控中陷入短期化的怪圈,对资源和环境出现了掠夺性利用,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要害是,它对货币扩张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因此中国的货币超发十分严重。李克强总理在这堂“公开课”中透露,到今年3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供应量已经超过100亿元,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民众的收入尽管有所增加,但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随着生活刚需支出的加大,生活水平在下降。同时,政府在形成了对经济的特权以后,经济增长的成果只为与政府有裙带关系的国有企业和少数权贵集团所享受,广大民众不仅不可能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反而成为利益牺牲者。由于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严重滞后,贫富分化也出现了越来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整个中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

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度过

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的这种问题,应该说中央政府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已经有所警觉,并且多次采取措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增长的现实压力面前,这种经济转型往往半途而废,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紧张时刻,中央政府为了避免危机蔓延到中国,推出了4万亿投资大单,导致货币再度严重超发,这也是目前广义货币超过100亿元的直接原因。因此,从本届政府开始,坚决堵住了货币超发的源头,同时加大了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力度。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已经习惯于以投资扩张来保证增长速度,这种转型所带来的一个短期效应,就是经济增速出现了让政府很难忍受的下降。今年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出,GDP、PMI等指标都出现了下降,GDP指标甚至逼近于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承诺的增长速度,这对刚刚组建的新政府形成了巨大考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央政府采取了既稳当前更惠长远的措施,在财政增收紧张、市场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既没有扩大赤字,也没有放松银根,保持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稳定性。

同时,围绕着经济转型这个目标,中央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性改革。首先是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换,大刀阔斧地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就是“砍掉政府乱摸市场的手”。另一方面,国务院又积极向民营资本扩大准入空间,特别是允准民营资本参与到金融市场,准许民间资本创办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获得了良好的反应。尽管上半年经济指标下行,但中央政府咬紧牙关,没有重启以往那种“屡试不爽”的扩大投资以拉升GDP的老路。

进入下半年后,这种改革措施终于见到了效果。李克强总理在“公开课”上透露,今年第三季度,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增长了31%,和前些年相比较,呈现一种迸发式的增长,改革的成效是明显的。从最近公布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在经历了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后,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再度抬头,结构调整出现新的亮点,经济企稳回暖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如果给中国经济走势画一条曲线,可以发现,在今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局势下,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弹。

对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型,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经济增速的追求。李克强总理在“公开课”上解释说,政府为什么需要保持GDP一定的增速,这是为了保证就业的需要。为此,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过去,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我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我们之所以要稳增长,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就业。”因此,追求GDP并没有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GDP增长这样一个目标。

深化改革必须拆除固有利益藩篱

在10月31日举行的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闯险滩,必然要触动利益,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

今年以来,举国上下对深化改革发出了很强烈的呼声。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最近35年获得高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以改革来推动市场的发展,而最近几年暴露出的问题,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改革的滞后。

目前,在一些民众所关切的问题上,已经出现了民众与固有利益势力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民企准入的市场空间虽然已经打开,但却经常遭遇“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民企在很多领域仍然受到排挤。近期有关部门不断地向社会释放出延迟退休、延长公积金缴款年限的风声,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弹。而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种身份的退休者养老“双轨制”的改革,民众已热盼多年,但有关部门的行动却显得十分迟滞,让民众深感失望。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都存在固有利益势力对改革的干扰,这股势力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渗透于一些握有权力的政府部门,形成了一道又一道阻碍改革的藩篱。

显然,中国要想保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发展势头,必须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大旗,而要让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攻克那些阻碍改革深化的制度上和思想上的堡垒,就必须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否则,改革就很容易沦为空谈,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