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家庭忠诚关系遭瓦解

liaowangzhisheng 2013-11-13 16:23:06 总第221期 放大 缩小

 

中国西南一个村庄,儿媳妇踩死脚下的蟑螂,打开车库门。光亮照进阴冷的小房间里,照在一个矮小的身影上,一位老妇人正坐在屋子里。这张面孔在村子里很是出名,因为她起诉子女不照顾她。她是94岁的老太太张泽芳(音译),匡世英(音译)的婆婆。

张泽芳的住处满是幽怨的气氛,她的床旁边就是尿桶,她称之为“家”的杂乱储物间没有生气也没有光。这就是一个家庭仇恨的中心点,在撒谎、忘恩负义、虐待、冷漠和背信弃义的相互指责中,家庭战争爆发。

张强调她从来没想过要将孩子告上法庭,这不是她想要的。“我从没想过我老了之后孩子是否会照顾我,我当时就是一心要把孩子拉扯大。”

这一幕反映出来的是更广泛且日益紧迫的困境。由于寿命增加和人口出生率降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很快,很快就将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老年人比年轻人多的状况。这种倒置的人口分布,让家庭和政府都难以决断:谁该肩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少数国家,比如印度、法国和乌克兰,要求成年子女在经济上赡养父母,将曾经的文化习惯变为法律。

在中国,家庭忠诚曾是社会的基石。可在过去15年间,有超过1000名家长起诉子女,要求他们给赡养费。去年12月份,政府采取了进一步措施,修改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子女经常探望父母,不探望父母的儿女可以被他们的父母起诉。

以前在中国,变老意味着获得年轻人的尊重和孝顺,或者尊敬。这些思想从中国人一出生就开始灌输。父母照顾子女,子女赡养父母,双方都没有选择。

中国有句俗话是“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忠诚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有首流行歌叫做《常回家看看》,有一个县甚至提出将孝道作为地方官员晋升的一个条件。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阅读经典的道德规范——《二十四孝》,比如儿子为母打虎,让蚊子吸自己的血以便父母不被叮,还有为父母擦洗便盆等等。现代的版本更加实用一些,比如建议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并且和他们共度假期。

正如2008年美国老龄化宣传组织所说的那样,“几千年来,孝道是中国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长期护理,所有这些都成为一种家庭美德。”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6.36亿人口年龄超过50岁,占总人口将近49%。那么谁来照顾他们?

纵观全球,人口寿命增加令许多成年人疲于照顾老人、孩子和他们自己。在中国,超过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照顾老人的年轻人更少。同时,社会和经济变化,令中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慢慢瓦解。由于缺少工作机会,农村的年轻人必须离开父母到遥远的城市去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学家Jenny Zhan说,即便有能力将父母送到敬老院,也担心会被说是“不孝”(因此他们只能让老人在家)。

中国正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而国家对于老年人的福利保障也比较滞后。就算是在城市里,老年人的退休金相对高一点,可他们也说这就像个“多米诺骨牌游戏”,如果家里的一个人生病了,那全家也会跟着变得难以维持。在农村地区情况更加严重。新的农村地区养老金计划并没覆盖到所有人,而且每月的退休金相当微薄。

医疗保险同样不足,一个重病可以让一个家庭破产。尽管最近的医保系统有望覆盖绝大多数中国人,但报销比例仍然很低,自付部分相当高。许多农村家庭根本无法承担起医院的高额预付款。

凡是社会保障不足的地方,都由孩子来解决这些问题,除非他们做不到,有时是不愿做。

比如对于张泽芳,她的孩子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大儿子每月只有13美元的补助,还要支付半身不遂的妻子的医疗费。二儿子说他已经两年都没有拿到退休金了。小儿子说他太穷,无法独自赡养老人。女儿则说自己住的太远。

没人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他们走上了法庭。最后在法院的命令下,张泽芳暂时和大儿子居住。可她的新居也充满了抱怨和吵闹。张泽芳拄着拐杖,眼神空洞地说,“我只希望我死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