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西方大师的中国情结

tebiebaodao 2013-10-24 20:02:15 任强/文 总第220期 放大 缩小

 

雨果

如果相信世界终究是圆的,那么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中走进现代工业文明的中国,一方面被迫的不断接受“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和制度理念,另一方面,中国科技、文化对西方产生着持久的影响。翻开厚重的历史日志,在泛黄的纸页中一窥究竟,类似科斯对中国充满向往的西方大师大有人在,他们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独有情钟。

雨果的中国情结

耳熟能详的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作品是当时最早被介绍到中国来,因为当时一提到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青年群众便热血沸腾。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便是《悲惨世界》。当时取名为《惨世界》,由苏曼殊翻译。自1903年10月至12月以章回小说的体例在《国民日报》上连载,连载了十四回。

其实,雨果也时刻关注着中国。在他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家。后期的长篇小说《笑面人》提到过中国:“中国在发明方面总是跑在我们前面:印刷术,大炮,气球,麻醉药,都是他们先有的。”让人有一丝的惊讶。更为重要的是1860年在中国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焚烧后,雨果以一个政治流亡者、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身份,写下著名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对圆明园的这个东方艺术的期盼被焚毁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提到艺术的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艺术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可因战争东方文明的花园被毁,让他痛心疾首。他最后说到“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如果说雨果的作品影响了中国,那么,雨果的作品、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有着浓烈的中国情结。

伏尔泰的中国情结

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等顶着众多光环的伏尔泰可以说是一个热衷于在欧洲推崇中国文化的学者。他几乎读遍了所有在欧洲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有资料显示他曾经在日记写道所谓的数学中的三角定理,他认为是从中国传来,因为《康熙字典》很早就记录了这个几何定理。伏尔泰始终认为欧洲发现中国文明等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被认为是中法文化里程碑的作品《中国孤儿》反映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拿捏的如此精准,《中国孤儿》无论从服装、道具到舞美都力求真实的反映中国的文化的精髓。他的其它作品例如《伊兰娜》、《查第格》都采用的是中国题材,表达异国情调。

更为重要的是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家学说还是非常的推崇。他被誉为“欧洲孔子”。伏尔泰曾经在他的代表作《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中写道“我非常认真的读了他(孔子)的作品,我也做了笔记,我认为只有在他的书中才能发现纯粹的道德,没有任何欺骗和掩饰。”

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西方大师不一枚举,黑格尔、爱因斯坦、马克思等西方哲学、科学巨匠都曾对中国充满向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我们会发现,第一,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也就是继承和移植外国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过程,如何扬弃,吸收和借鉴吸收外来文化是一门学问;第二,中国近现代发展就是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重塑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国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也影响着世界,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大脑,这种互为学习、相得益彰的交互关系是中西文明共同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