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朱镕基留给上海的财富

shehuiguangjiao 2013-09-17 22:17:55 ■周俊生/文 总第216期 放大 缩小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最近出版以后,受到上海读者的热捧。朱镕基于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工作,先后担任了市委副书记、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市委书记兼市长的重要职务,这一段时间对于上海来说正是关键性的时期,朱镕基以他开放的思想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仅带领上海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而且也在上海政坛和上海普通市民中间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今天,距这段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朱镕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位置上退休也已整整10年。这部记载他在上海工作期间讲话的新著公开出版,使我们有机会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推动简政放权,让企业活起来

朱镕基来到上海的时候,摆在他面前的状况是财政收入正在滑坡,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市民的精神面貌低落,用朱镕基的话来说,“上海现在像是一个进入了晚年的老头,老态龙钟,精疲力竭。”但是,上海每年必须将80%的财政上缴中央,每年上缴中央财政的资金占全国所有地方政府上缴中央财政的四分之一。他一来到上海,就面临着这种沉重的压力。

1988年2月6日,朱镕基正式开始到上海工作,当天早晨坐火车到上海,下午就到市财政局听汇报,尽管当时他还只是市长候选人,但已经感受到了上海的严峻局面。为此,他向中央提出,要求实行财政包干,得到了同意。但是,中央给上海的政策是有限的,因此,朱镕基做得更多的是盘活上海地方上的存量,一方面要求企业“双增双节”,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杠杆来刺激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

但是,由于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上海的厂长经理大多缺乏市场意识,他们只知道等待上级安排任务,有困难也惯于向上级寻求帮助,缺乏改革的内生动力。朱镕基经常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要求上海的干部向广东学习,要求企业领导树立市场意识,不要做“精明而不高明”的上海人。这年2月27日,朱镕基在上海市委常委会议上指出了上海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满足、埋怨、保守。他认为,上海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企业家必须了解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的动态,善于适应环境,做出切合实际的经营决策。

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盘踞了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瓦解,这给上海这座曾经的计划经济“模范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朱镕基曾经长期在国家计委、经委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搞计划工作出身的”,但从他在上海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反对政府对企业的大包大揽。当时,上海出现了一股搞集团的风潮,针对这种情况,朱镕基说:“成立一个集团,搞很多人,就是收钱收物,搞得企业更不活了。”因此,他大力主张向企业放权,让企业放开经营。

朱镕基的这种思路,是具有前瞻性的。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政府少管一点,经济就能够活起来,政府管得多了,经济活力就会受到遏制。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通过这种活动来释放受到束缚的市场活力,朱镕基说的这些话和他所作的努力仍然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发。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国际资本和企业家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当时过于复杂的政府行政审批却使外企在中国的投资进展缓慢。朱镕基一到上海,了解到外商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最后成功,居然要在上海的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盖126个图章,他对此十分气愤,在一篇反映外商在上海投资要通过上百个关卡的调查报告上批道:“呜呼上海,不改革,要完蛋。”为此,朱镕基力推建立一个专门的审批境外投资的机构,将126个图章归并为“一个图章”。在他的推动下,经过不到半年的筹备,上海就建立起了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抽调各委办的人员集中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外资企业进入上海的审批效率。这件事的运作过程,典型地表现了雷厉风行的“朱镕基风格”,在当时也引起了境外媒体的轰动,对于上海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9年的政治风波发生后,中国在利用外资推进经济改革方面出现了困难,朱镕基加紧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沟通,并于当年底即提出建立证券交易所的设想。1990年6月,朱镕基率上海经济代表团访问香港,发表了《上海要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演讲,宣传浦东开发和上海进一步开放,宣传上海的投资环境,在港岛引起轰动,在香港刮起了一阵“朱镕基旋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确立了上海在全球的形象,实际上也为全国冲破当时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镕基所倡导的“一个图章”的管理制度直到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上海在引进外资方面提出了新的宏伟设想,国务院已经原则批准了上海建立自贸区的规划,并准备在自贸区内推行负面清单的审批模式,但是它与现行对外资进入的十几项有关法律产生了抵触。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常务会议已经作出决定,拟请全国人大作出决定,在上海自贸区内暂免有关法律的执行。相比于朱镕基当时的环境,上海的改革环境已经好了许多,但朱镕基在推行“一个图章”制度上的努力,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改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给资本的进入提供宽松的环境。

朱镕基在工作中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发展经济,仅仅依靠财政是不够的。1989年12月2日,朱镕基在上海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自己在思想上的这种发展,他说:“要把企业搞活,首先要把金融搞活,金融搞活了,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生存能力的提高。”他在这个会议上,提出了引进外资银行、设立证券交易所的设想,要求有关人员做可行性研究,拿出方案。在他的亲自推动下,外资银行进入上海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上海吸引外资提供了便利条件。今天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的上海证交所,正是在朱镕基的亲自斡旋下建立起来的。按照原本的设想,中央有关部门准备在北京开设交易所,但朱镕基与他们谈了以后,取得了有关领导的支持,当时担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刘鸿儒对上海开办证券交易所非常支持,亲自到上海指导工作。

在当时,为了照顾到兄弟省市和香港的情绪,朱镕基不愿意多提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题,但当时他所做的大量工作,其实已经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1992年春节期间,来上海视察工作的国家主席杨尚昆提出,“上海在旧中国,曾经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希望上海在短时间内,恢复和发挥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20多年后的今天,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大都市已经初具规模,而这一切,与朱镕基当年所做的基础性工作是分不开的。

推进浦东开发,改变上海面貌

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上海发生的最为振奋人心的大事是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整个80年代,由于上海未能进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方面出现了落后,这是邓小平1992年春节期间在上海承认的一个“大失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果断地将浦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对上海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中央宣布决策之前,朱镕基曾多次向邓小平、杨尚昆、乔石、姚依林等中央领导汇报浦东开发的战略设想,并得到充分肯定。

说到浦东开发开放,现在一般是以时任总理李鹏1990年4月在上海宣布中央这一决策作为起点,其实朱镕基和他的前任汪道涵、江泽民等老市长在此之前早已开始了准备工作,但是朱镕基到上海时,浦东地区仍然是“一张白纸”。当时,朱镕基针对浦西地区严重的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提出了要将浦西的工厂和市民迁到浦东的设想。当时的上海市民,普遍对迁居浦东不感兴趣,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朱镕基通过调研,感到关键在于浦东的基础设施太差,不仅市民生活不方便,对于企业也缺乏吸引力。因此,朱镕基作出决策,政府投资与引进外资双管齐下,建设南浦、杨浦两座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同时在浦西建设环城高架,让浦西与浦东融为一体。浦东开发开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央的决策,并且在中央宣布决策后迅速展开,正是上海在此之前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为了解决上海市民积怨已久的住房问题,朱镕基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当时,上海为了加快解决市民住房矛盾,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制度,一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成为后来全国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探路者,二是向分配到房屋的市民发行低息的住房建设债券和煤气债券。由于当时的住房还是由国家分配,因此这项改革面临一定阻力,但朱镕基经过与普通市民的广泛接触,坚信改革能得到市民理解和拥护,因为它可以加快改善市民居住质量。事实证明,这个开创性的模式受到了市民的拥护,当时的住宅建设因为有了市民的参与也加快了进度,越来越多的市民告别了拥挤的旧居住进了新房。1991年1月,朱镕基在考察一个住宅区建设时,提出了十年内基本解决上海人民住房问题的宏伟目标,上海市民至今还感念朱镕基在这中间付出的艰辛努力。

推动思想解放,深化改革实践

1991年4月,朱镕基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其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停滞时期,“姓资姓社”的质疑使广大干部群众畏首畏尾。在朱镕基即将离开上海的时候,他以上海市委书记的身份主导了一场推动思想解放,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活动。1991年春节期间,正在上海的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朱镕基等上海领导同志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时,针对当时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发表了强调深化改革的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还要讲几十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解放日报》以“皇甫平”为名连发四篇评论,呼吁进一步改革开放,并对“姓资姓社”论提出了大胆质疑。

这几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不同意见,北京有的刊物甚至开始组织批判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朱镕基表态坚决支持皇甫平,当年3月13日、15日,他在会见外宾和接受外媒采访时,态度明确地表示:“我不认为,只有搞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而利用市场机制就是资本主义。……既然要对外开放,就要利用国际惯用的办法来融通资金,使股票买卖规范化。……改革的方向已确定,改革的步伐不会停。”

在上海的工作实践,使朱镕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先后担任副总理、总理期间,主持了多项全局性的改革,如分税制、金融市场整顿、国有企业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证券市场发展等。在这本《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工作实践对他推动这些改革所起的作用。今天,上海已经成为一个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无论是GDP的创造能力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与朱镕基在任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但正是朱镕基为上海的这种发展打开了思路,打下了基础。正像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8月14日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座谈会上所说:“如果没有老领导们一届接着一届干,为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上海今天的发展。”

朱镕基在上海不到4年的工作时间里,给上海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的很多话,至今仍然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上海虽然登上了新的高度,但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转型以后上海正面临着与兄弟省市一样的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目前,中央已经提出,要求上海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出版给上海送来了“及时雨”,重温老市长、老书记当年留在上海的讲话,有利于上海激发起当年在财力紧张,欠账很多,民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锐意改革、勇于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克服困难,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宏伟目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