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澄清“马丁事件”

liaowangzhisheng 2013-09-03 19:35:35 丁东/文 总第215期 放大 缩小

 

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发表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宋龙祥以马丁的笔名撰写的《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此文以8000字的篇幅,概括了经济学的十大变化:(1)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2)从对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转向科学分析;(3)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分析借鉴;(4)从生产关系的研究转向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5)从经济关系的一般研究转向经济运行机制的具体研究;(6)从经济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7)从理论经济学转向应用经济学;(8)从微观经济转向宏观经济、从短期规划转向长期战略的研究;(9)从孤立的单向度的经济学研究转向综合的多学科的社会经济研究;(10)从线形知识结构转向复合型知识结构。

此文马上引起了国内外关注。日本《朝日新闻》、美联社、南通社驻北京记者给《工人日报》打电话,打听马丁的身份和文章的背景。8天后,《北京周报》英文版和日文版上刊登了此文。接着,《新华文摘》也转载了此文。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日本时事通讯社发出一篇800字的电讯,说:“马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倡议:为了适应中国的经济改革所面临的任务,明确指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近代经济学的成果”,“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经济学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认为,马丁主张“实行学术研究的自由化”。这篇电讯发出后,被《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采用。

这些报道引发了纽约《中报》12月19日的一篇社论《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社论根据日本《读卖新闻》12日报道,指责马丁认为《资本论》已失去了“有效性”,主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

《中报》社论发稿前,就向新华社驻联合国外记者透露。12月18日,新华社记者发回了《中报》社论。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红旗》杂志内刊《理论交流》,以《纽约〈中报〉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为题,转发《中报》社论。稍后,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也予以转发。2月21日,新华社专供中央领导阅读的《国内动态清样》第380期,以《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生命力》为题,报道了《中报》的社论。这样就引起了多位中央领导人的关注。

邓力群对《工人日报》发表马丁文章提出批评,说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2月22日,薄一波在《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启立同志抽空一阅。是否请厚泽同志把各方议论综合起来,研究一下。建议将马丁文章和这篇清样一起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顾委常委一阅。此件阅后仍退我。”

2月23日,胡乔木批示:“启立同志:建议将此件印发中央参阅文件。原文所引工人日报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办代查附后,但此件意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当否,请酌定。”

2月24日,胡启立批示:“按乔木、一波同志批示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秦柳方也在1986年2月给中央写报告,选了几篇他认为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有自由化观点的文章附在后面,其中就包括新华社《参考资料》报道的马丁文章。3月1日,胡乔木把这个材料批给了胡耀邦、赵紫阳等领导人,说:“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秦柳方同志日前寄来一信反映经济理论的一些情况,作为一家之言,还值得看看,此件原已分送力群、胡绳同志,故不再报。原附件较多,从略。”

接着,《经济参考报》、《文摘报》、《报刊文摘》、《理论信息报》等媒体,纷纷公开报道此事。

3月3日,赵紫阳在秦柳方的报告上批示:“批判经济理论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现在更需要的是大胆探索。”胡耀邦批示:“同意紫阳同志意见。”还要求中宣部邀请经济界和理论界一些同志,专门就马丁文章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以弄清事实,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北京周报》两次去信新华社,说明事实真相,要求予以更正。2月13日,又给中宣部外宣局呈上报告:作为中央重要耳目的《国内动态清样》编者,把这样一篇与事实根本不符而分量又很重的批评文章,刊登在《清样》上,而且此件还要转发给所有政治局、书记处成员。据了解,这份《清样》已在阅读该刊的各方面领导同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如果此事不作澄清,不仅马丁同志本人,而且中国的经济学界,都会在中央和各部门领导同志中留下错误印象。

3月14日,《新华文摘》的主管单位人民出版社也给中宣部写了报告,说:马丁的《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是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概括,是和实际情况基本符合的。马文的观点和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从总体上来看,也是比较中肯的,并不存在如纽约《中报》所批评的这类问题。马文中根本没有《资本论》“已失去了有效性”这样的话。而就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在《资本论》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与《资本论》已失去了有效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马丁对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1、从本质上来说仍旧是庸俗的和非科学的;2、但它还有合理的和有价值的成分;3、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采取科学地批判、分析、借鉴的态度。原文中根本没有“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现成答案”这种提法,《中报》的批评越出了马文的范围。《中报》只用了“据报道”三字就据此发表议论,进行批评和指摘,而新华社摘发时在编者按中却说,纽约《中报》的社论是根据英文《北京周报》的介绍写的,显然是失实了。

3月21日出版的《国内动态清样》第624期,以《日本报纸报道〈北京周报〉的文章有歪曲,纽约〈中报〉对马丁的批评不科学》为题发了消息,对失实报道予以纠正。

3月22日,中宣部以理论局的名义举行了3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喻权域在会上对未认真核对作了自我批评。惊动朝野的“马丁事件”,由此尘埃落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