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四风”越远,群众越近

tebiebaodao 2013-08-21 20:39:56 叶小文/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 总第214期 放大 缩小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到解决“四风”问题。这是我们党借鉴延安整风经验的又一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可以说,是新时期的又一次整风。

享乐之风,竟成“主义”?

习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充分肯定主流的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四风”之中,有一条是享乐主义。

我们党曾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著称。提倡节俭、朴素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民务实清廉,是我们党能长期得到人民拥戴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今天,为何享乐主义竟可以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享乐主义跟着我们取得胜利而来。毛泽东早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贪图享乐不愿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增长。”

享乐主义随着我们执掌权力伴生。少数干部滋长了特权思想,利用职权公款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玩物丧志,信念动摇,工作拈轻怕重,不愿吃苦出力。更有甚者竟敢公款嫖赌。这就不仅是增长一种情绪,而是生出惰性、病入膏肓了。

享乐主义趁着市场经济、现代化大潮蔓延。现代化使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生活中,人心浮动,难得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享乐主义便乘虚而入。这就不仅是生出一种病态,而是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了。

此情绪长,此病态发,此风气烈,享乐竟成“主义”!

其随胜利而来,我们不可能不要胜利。

那么,如何反对享乐主义?

要靠执政党的自觉和清醒。高度警惕——享乐主义正在败坏党的形象和社会风气;高度警觉——值此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享乐主义更是致命的腐蚀剂。“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要痛下决心,全党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要害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给权力涂上防止金钱、资本、市场腐蚀的防腐剂。

“四风”越远,群众越近!

我的故乡——贵州,是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省份。记得家乡人常说,“我们贵州人穷志不穷,后来要居上”,阔别几十年,故乡上得如何?虽然父老乡亲们一直在顽强拼搏,贵州已不断加快追赶步伐,近年来几项主要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可喜可贺,但扶贫攻坚任务仍极为艰巨。正如省委书记赵克志说,现阶段在贵州“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就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在贵州长大,深知那里的山有多高,路有多远,那些石膜化的村村寨寨有多穷,省里的干部要真正沉到村寨去当“小村官”扶贫攻坚,有多难。可这回,干部驻村,实实在在,不同凡响。

一是决心大。省委强调,开展干部驻村活动,就是要让干部更加接地气,重心下移惠及基层,打好农村扶贫攻坚战,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

二是有韧劲。持续三年,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比一年深入。2010年“四帮四促”;2012年具体到“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2013年再加大“驻村”力量,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

三是广覆盖。贵州全省17672个村寨,每年集中力量帮扶6000个。要求所有省级干部都有帮扶联系点,省直部门一对一帮扶全省88个县,千余名处长一对一联系全省1446个乡镇。驻村干部从1人增至5人,驻村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三年来,干部的足迹遍布全省所有村寨,制定村级发展规划6.74万个,扶贫项目15.83万个。

四是带头干。省委书记、省长都带头当“驻村干部”。“没想到省委书记和我们同吃同住。白天,他走村串户熟悉情况;晚上,和村民、老师、干部座谈,很晚才回来休息”,威宁县青山村村民王彦平说。在丹寨县王家村王兴培家,省长一驻三天,一家吃什么他吃什么,“他工作起来和我们种庄稼一样用心。”

五是扎根深。不仅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力争心相连,语相通。黔东南州驻村干部杨腾轩,每晚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连猜带蒙加上手势比划,两个月下来渐渐能 听懂苗话侗话了。他说,能说自家话,才是自家人。

“四风”越远,群众越近。再难的事,也不难了。

联系群众,如何“密切”?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重要的优良作风,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最基本的依靠。

那么,密切联系群众,何以才能真正做到“密切”?

前不久,在纪念王恩茂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大家回忆起王恩茂在新疆工作时的点滴往事。

——解放初期,中央派王恩茂到新疆工作。一到新疆,他就下决心学习维语。长期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又已年届40岁的一员战将,要坐下来再学另一种语言,其困难可以想象。但王恩茂认为,要和新疆人民打交道,要为新疆群众办实事,要把民族工作做到家,语言再难,也要从头学。

——文革期间,王恩茂被降级安排到安徽工作,新疆两位素不相识的维族老人,千里迢迢跑到安徽去看望他。文革结束后,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向中央建议,希望王恩茂能够再回新疆主持工作。政声人去后。王恩茂的心中始终装着新疆各族群众,新疆各族群众也始终想念他、信任他。

——文革后,王恩茂再回新疆主政。他用一个月时间,六个人两部车,跑了南疆很多县,深入基层,深入农牧民家,直接跟群众接触。那时他已近70岁高龄,一个老红军、老革命、老干部,这么长时间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基层的第一线。

——王恩茂的父亲是江西的老赤卫队员,儿子接父亲到新疆养病。病重了,叶落归根,老人想回江西,王恩茂劝老人百年后就安葬在新疆吧,自己将来也要安葬在新疆,和老人在一起。儿子、孙子也要在新疆工作,一家四代人,都要留在新疆。

往事如烟,点点滴滴,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联系群众,何为“密切”?这是心心相印,是世代相交,是水乳相融,是血肉相连。

联系群众,何以“密切”?四件往事,形象生动地昭示后人,必须要有一种感情,一种精神,一种热忱。老一辈革命家都有这种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精神,共同的热忱。这是我们今天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的同时,应该永远继承、不断发扬光大的传家宝。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