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户籍制度阻碍中国学生升入一流大学

liaowangzhisheng 2013-08-19 21:13:03 总第213期 放大 缩小

来源:美国《洛杉矶时报》

翻译:杨丽娅

13岁的王珂语(音译)从小一直生活在这个公寓里。她的卧室凸显出她的童年生活:到处都是动物玩偶,还有幼儿园时画的水彩画,墙上则贴着明星卡贴。

但她现在要尽快做决定:要不要离开北京和骑自行车就能到的学校,去远离父母朋友的山东农村。离开的原因只有一个,王珂语没有北京户口。她的户口在山东,是她父母出生的地方。

不管她生在北京,也不管她的父母已在北京工作了将近20年并且有房,她都无法获得北京户口,只能在父母的老家山东落户。虽然她的父母花了大笔的钱,让她能在北京上学,但她仍然不能在首都北京参加高考。如果要上大学,就要回山东参加高考。家人担心她的学习将面临很大压力,因为北京不但有最好的中学,而且北京学生还拥有40:1的上一流大学的比例优势。

这个个子高挑、健康的小女孩,已经被教育不要抱怨那么多,但她很清楚她不愿离开北京。“我喜欢我的学校,”她腼腆地用英语说道,“我有很多朋友(在这)。”

她的父母感到很愤怒。父亲王贤立(音译)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可以赤手捕鱼。而我的女儿在北京长大,她对农村一无所知。”

在中国各种形式的歧视中,最普遍的莫过于教育歧视。这是19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当时设立户口制度,意在将所有人口按地域登记,分配社会福利,比如医疗和教育。

北京和上海是全国的知识中心,拥有众多名牌大学,当地学生也注定有最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26所名牌大学,优先录取本地1400万有户口的常住居民。而人口超9000万的河南,仅有1所名牌大学。“过去我们对油、大米和小麦实行定量供给。如今已逐渐取消所有配额制,但教育并不在列。”北大法学教授张千帆说,“北京人和上海人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特权,不愿轻易放弃。”

中国的大学通过高考在全国选拔高分人才。高考制度被称为中国知识精英的守护者,被认为是相对能避免腐败的制度。但该制度却成为限制其他省份考生的围栏。

去年,北大和清华招收661名北京考生,287名山东考生。按考生数量计算,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概率是山东考生的18倍。中国著名教育家俞敏洪说,“我不相信(北京)这些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智商高。”

多年来,作为户籍改革的一部分,政府一直承诺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他的前任,都曾在重要讲话中谈到城乡居民差距问题。但王珂语的父亲说,对体系改革能及时惠及女儿,已经不抱希望。“他们已经谈论改革谈了20年,但实际上仍然没有改变。”他相信改革的阻力来自居住在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们,他们的子女能够更容易进入大学。“高层官员不希望其他人分享他们这个阶级的特权。”

这并非小问题。据教委统计,在北京的小学和初中,41%的学生没北京户口,总数达41.9万人。数百万的外省学生面临高考歧视,对此反应最强烈的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家长。他们不同于农民工,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并有房有车。

在北京,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通常为3000美元一年。他们的名字一般都在学校注册簿的最后,并且没有资格参加一些项目和获得奖励。

王珂语的父亲希望孩子留在中国,所以已决定自己或妻子回山东陪女儿上学,“我们夫妻将分开3年,其中一人会辞掉工作、告别许多朋友。我们好像又回到零点从头开始。”

有钱有关系的中国人会通过出国解决这个问题。一些高中给没有北京户口的学生安排特别的国际项目,教授额外的英语和法语课程,预设他们会进入国外的大学。一名随父母从海南到北京的学生,发现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而因为她没有在海南念高中,也不能在那里参加考试。于是,她参加了美国SAT考试,并最终被耶鲁大学录取。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