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在华外企行贿:是入乡随俗还是别有用心

shehuiguangjiao 2013-08-02 18:01:51 陶短房/文 总第212期 放大 缩小

 

英国药企巨头葛兰素史克驻华分支四名高管因贿赂丑闻,于7月15日集体被中国警方拘捕,并面临指控。有消息称,这家公司自2007年起,通过多达700家以上的旅行社和咨询机构转移资金,以便向中国政府官员、药企和基金公司负责人、医院和医生支付大量费用,以推销其产品。

消息指出,葛兰素史克的贿赂手法隐蔽而多样,包括“安排海外学习参观”等拐弯抹角的途径,对于某些中方高层和关键人物,则采用更“下本”的手段公关。已发现的包括赠送高档洋酒,甚至隐蔽性贿赂等。据道琼斯通讯社援引中国公安部信息,自2007年起,葛兰素史克和旅行社间相关涉案金额,竟高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葛兰素史克并非孤例。近年来因卷入贿赂丑闻而在中国翻船的外企比比皆是,比较出名的包括2004年朗讯案,2005年德普案,2008年西门子案,2009年大摩案和力拓行贿案,2010年辉瑞案,2011年IBM案和琼森公司案等。其中有些涉案金额、案件性质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力拓案行贿金额高达9233万人民币,IBM2004-2009年期间在华违规行贿达114起,仅因此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罚款就达100万美元,IBM在华两家分支的主管和多达100多名员工被卷入此事;西门子案涉及2003-2007年间向5家中国医院行贿2340万美元,及通过贿赂中国官员赢得地铁和电力传输高压线项目,总涉案合同金额高达18.38亿美元……

在中国,有人认为在华外企如此作为是别有用心,目的在于钻空子、挖墙角,“阴谋论”论调扑面而来;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入乡随俗”,利用中国法制不健全、对行贿打击力度不够,和官场和商场风气恶劣、贪腐贿赂成风的弊端,牟取一己之私。

而在国外,媒体和评论家们同样意见分歧。有人认为,近期葛兰素史克等在华外企行贿案相继曝光并被“深挖”,表明中国加大了反腐力度;也有人认为,近年来多数在华“失风”的外企,都是因美国强化执行《反海外腐败法》,由SEC等海外机构查账所发现,其所遭受的最严厉处罚也来自海外,如朗讯、德普、辉瑞三大案,罚款或庭外和解金额分别高达250万美元、480万美元和23亿美元,全部来自境外,中方的处罚则或姗姗来迟,轻描淡写,或竟付诸阙如;更有舆论言之凿凿认为,诸如针对葛兰素史克、力拓的调查、诉讼和惩处,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上层政治斗争需要”,或“为中国国产品牌保驾护航所需”——通俗地说,就是“洋阴谋论”。

那么,在华外企行贿究竟是入乡随俗,还是别有用心?

中国古语云,来者熙熙,皆为利来,去者攘攘,皆为利往,在商言商,逐利是其本性。如果在某个市场,贿赂的成本、风险和代价很低,所获取的回报却很高,商人及其企业就会本能地选择冒险;相反,该市场法制井然,竞争规则规范,合法经营回报稳定,走歪门邪道非但回报低下,且一旦东窗事发,代价和成本都难以承受,这些商人和企业就会本能地选择循规蹈矩。说到底,合法经营回报佳、违法经营代价高,则企业和商人就会趋向于“规矩本分”;反之,则难以压抑其作奸犯科的冲动。

如果说这叫“入乡随俗”,那么可以说,外企在中国纷纷卷入贿赂丑闻,折射出中国官场腐败严重,市场竞争规则不严密,市场环境和风气不佳,以及在送礼风气盛极一时的背景下,“正当公关”和“行贿受贿”间的界限模糊。这些问题必须尽快得到有效的、实质性的扭转。“乡俗”不改,指望那些“外来户”牺牲市场利益去换取“守规矩”的虚名,不啻缘木求鱼。

如果说这叫“别有用心”,那么这个用心无非是“利益最大化”,这个用心对于商人而言是其本能,无法改变,作为市场管理者和规则制订者,只能通过完善规则和监管,让商人的“利益最大化”和遵纪守法、本分经营相一致,才能扭转风气。

至于形形色色的“洋阴谋论”,一方面无需过多放在心上,另一方面,有关方面也应通过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加强反腐败力度,加强市场法制化建设,加大对贿赂行为的打击,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政策,是长期的、不可逆的市场发展趋势,而非忽冷忽热的“运动”。惟如此,才能让“洋阴谋论”烟消云散,让心存侥幸心理、打算“躲躲风头”日后再说的中外违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从此学会在中国市场讲法制,守规矩。

 

中国加紧控制外企

究竟有多少在华外企行贿?《华尔街日报》称,近日,媒体记者将这个问题在GSK案件吹风会上抛给中国公安部警官高峰时,他表示自己无法回答此问题,但他说,你只需要问这些外企一个问题:你晚上睡得踏实吗?文章还援引高峰的话说,中国将对在华外企展开进一步审查,“没人要求外企是道德楷模,但它们必须要做好榜样”。英国媒体说,高峰还暗示会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其他外国制药公司。彭博社援引来自香港的消息源称,另有4家制药企业已遭贿赂调查,但该消息源拒绝透露企业名称。

“北京加紧对外资企业的控制”,英国《卫报》7月15日的标题让人感觉很熟悉。每当在华外企遇到不太顺他们意的事情时,类似声音便会出现。《金融时报》称,中国的管理者正变得越来越强硬,他们对企业腐败的强硬调查恰恰契合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炫耀肌肉的形象。《卫报》还举例说,本月初,北京宣布对雀巢、美赞臣等多家外资婴幼儿奶粉价格展开调查,这些企业随即宣布降价20%。文章说,这些例子昭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运营面临的风险。

“现在,中国政府渴望与腐败战斗”,英国《经济学家》说,这是GSK案曝光的大背景。有分析人士称,不排除中方希望借此案震慑协助外企在华腐败的人。中国学者金灿荣说,随着反腐深入,跨国企业进入视野是必然结果。中国没有不欢迎外企,中国不欢迎的是腐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