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监督“三公”消费公众不能雾里看花

shehuiguangjiao 2013-08-02 18:00:39 总第212期 放大 缩小

据了解,中央部门2012年决算数据即将集中公布。这是自2010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部门预算以来,连续第4年公开预决算。从数据上看,“三公”支出决算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94.7亿元,到2012年的74.25亿元,共减少了20.45亿元。“三公”瘦身当然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各部门厉行节约、减少开支的务实精神。而只有政府过上“紧日子”,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不过,欣慰之余,面对“去年82个中央部门三公支出省4亿”,老百姓还是难免有些困惑。譬如,4亿元真金白银究竟是从哪里省出来的?压缩后的三公经费,是否都花到了刀刃上,有没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之所以会出现种种疑问,原因就在于标准的缺失,导致公众难以判断相关数据的含金量。

中国预算科目共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目前公布的预决算报告多数公布到“类”和“款”,具体的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高强曾举例说:“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但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桌椅板凳,也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等。”由于对每项支出花了多少钱不能一目了然,合不合理自然无从判断。

目前三公经费中,除了公务用车有较明确的依据行政级别确立的使用标准,因公出国(境)经费和公务接待费,并没有明确应该依照什么标准。比如,公务接待到底应该是“三菜一汤”还是“四菜一汤”相对内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更加规范。英国开设了专门的政府开支官方数据查询网,要求各部门开支必须事无巨细一一列出,每年动辄上百万项支出项目,每笔花费项目的日期和金额都清清楚楚。中国香港政府则规定,公务接待的午餐、晚宴人均上限分别为350与450港元,公款吃喝不许有鱼翅、鲍鱼。菜品原则上最多6道,吃不完还要打包带走。

国务院要求“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后,中央部门都在主动压缩支出。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指出,“并不一定减少了就是好,不该花的钱就是再减少也不对,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说到底,“三公经费”的关键不在于“有或无”、“多或少”,而是一个标准的问题。缺少标准,公众就无法判断这钱花的值不值、该不该。有关部门便可以玩数字游戏,每年挤出一点水分,得了便宜还卖乖。

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的“三公”公开标准,对公布的格式、细化的程度、说明的内容等都作出详细的规定,让公众看得懂,便于监督。同时,明确公务接待、差旅、会议等方面的消费标准,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更加量化,有章可循。

(《中国青年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