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盘活存量:收紧货币推动经济转型

shehuiguangjiao 2013-07-25 12:50:42 周俊生/文 总第211期 放大 缩小

 

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这个决定,是针对近期有关政府财政资金吃紧的现象提出的一个对策,而就“盘活存量”来说,这已经是国务院近期第二次提出的要求。在6月19日召开的另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当时颇为紧张的银行间市场“钱荒”问题提出的要求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扩大内需,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提出了“盘活存量”的要求,其针对的目标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思路则是一致的,它们都表明中央政府决心终结以往的货币超发模式,将长期以来困扰国民经济运行的通胀势头坚决遏制住,使经济运行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趋势。

政府财政要过“紧日子”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政府财政资金运用提出的盘活存量要求,从直接的动因来看,是针对审计署最近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作出的部署。今年审计署的报告同历年一样,披露出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一些部门的预算执行仍不到位,预算的约束力也有待加强。因此,国务院要求政府部门及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一些方面存在的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积淀等情况,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

国务院提出的这个目标,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审计署揭出问题的整改之上,而是回答了政府应该怎样运用财政资金这个重大问题。从去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政府的财税收入也改变了前几年一路高增长的格局,增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而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的压力之下,尽管一些大城市继续创造出了新的“地王”,但就更多的地方政府来说,原来的“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政府财政资金已经趋于紧张,特别是在前几年保增长中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大多已到了偿还期,使地方政府备感压力。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政府又出现了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而地方政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冲动,主要还是在于通过这种已经娴熟的投资拉动模式,可以让财政资金来源再度得到拓宽。

但是,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为不可持续,经济结构转型不能再往后推。因此,从今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对用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的政策运用表现得很谨慎,即使是在前一时期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的时候,央行也没有对现在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而是要求金融机构“盘活资金存量”。同样的道理,面对一些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的局面,国务院提出了盘活财政资金存量的要求,这是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它不仅可以通过挖掘财政资金潜力来解决政府部门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而且对于政府职能转轨,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银行业不能再依赖宽松货币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投资为引擎,银行的信贷资金成了支持这种模式的强大后盾,即使货币政策收紧,也在经济扩张的压力下不断放松信贷,导致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广义货币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这种货币超发对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扩张也产生了推动作用,与货币超发的速度同步,中国财政税收近几年一直表现为高速增长,其增速甚至超过了GDP。但是,对于社会经济来说,货币超发的负面作用却是明显的,它使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出现下降,经济指标虽然出现了增长,却充满了水分,这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而它对民生所产生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实际上,中国的银行并不缺钱,甚至已经成为最有钱的一个行业。有数据显示,即使是在今年一季度很多企业盈利情况出现下降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利润总额仍然在不断地创出新高,并且已首次超过3000亿元,16家上市银行占了A股2400余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意味着无论大小企业,基本上在给银行打工。因此,银行缺的只是能够在短期内临时调动的“头寸”。

长期以来,中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大量的资金只是通过同业拆借等资金、货币市场空转套利,不断通过杠杆投资和错配来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循环往复地周转,使货币市场充满泡沫。即使是在以往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注入的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因此,如果面对银行暂时的困难,国家就迫于压力再度向市场放水,那么只会加剧银行的这种投机炒作,反而会向市场释放出错误信号,使经济转型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盘活存量目标的提出,对中国的各大银行是一个现实的提醒,银行已经不能再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超发的模式来“快乐生存”,它必须将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而不能继续“以钱炒钱”的资金内部循环。

“金融十条”为盘活存量指明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政府财政和银行业分别提出盘活存量要求的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又于7月初制订并发布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针对中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在10个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个“金融十条”,紧紧围绕目前金融业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立足当前,指向长远,为盘活存量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盘活存量,当然应该包括银行业和政府部门对现有资金进行整合,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来说,还应包括进一步压缩一般性开支和“三公”消费,将钱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将盘活存量仅仅理解为这些方面,那么,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挖掘到的潜力其实是有限的,难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因此,“金融十条”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盘活存量指明了一条方向,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整合,将整个社会的资金活力释放出来,特别是通过释放民间资金的活力,允许其创办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壮大整个社会的资金力量,并且引导其投入实体经济。“金融十条”中的很多条,都对引导货币存量进入实体经济,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基本可以确认为今后货币资金要重点扶持的领域,而对于“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领域,将会进一步加大淘汰的力度,这与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金融业作为一个国家和经济体运行的重要命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已经建立起了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格局,金融市场的运行总体上来看是健康的。但是,在中国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也暴露出了与此不协调的问题。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的资源过多集中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特别是在“以钱炒钱”的风气之下,金融市场积聚了一定程度的泡沫,这在“钱荒”事件中已经有了充分的暴露。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就是按照“金融十条”的部署,盘活金融资产的存量,用好社会资金的增量。

“金融十条”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针对银行业,而且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通过对“金融十条”所部署工作的推进,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