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式钱荒是面“照妖镜”

tebiebaodao 2013-07-25 12:38:40 邓靖/文 总第211期 放大 缩小

 

今年以来,为了削减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6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利率超过15%,是大型国企的2到3倍,深圳75%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甚至达到了5700亿元之多;银行间的回购利率一度升至9%,创下三年半以来的新高;A股存量资金流失了900亿元,新发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仅为16.55亿元,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8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进入6月后,突然某一天,股市狂泻,银行拆借利率飙升,终于,盛宴结束,钱荒来了。

对于此次钱荒现象是否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

各专家学者、大众媒体持有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钱荒只是暂时现象,不会引起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钱荒现象是中国经济危机开始的前兆。

乐观派:钱荒只是实弹演戏

第一种观点是乐观派,大致包括人民日报、新华周刊、政府机构以及政府的专家学者等。他们的基本看法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较好,发生经济危机的机率极小,中国“不差钱”,当前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裕,谈不上钱荒,更谈不上经济危机,只是由于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结构性钱荒,完全可以化解。钱荒现象是金融系统本身的问题,及早暴露、及时纠正。甚至有观点认为,此次钱荒事件是政府有意为之,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督,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去杠杆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首次对钱荒现象回应中指出,钱荒现象只是央行的实弹演习,其意义在于提醒商业银行需要对自己的资产业务进行调整,将资金投资于实体经济,完全属于政策操作。

北京大学教授曹凤岐认为,钱荒只会让银行发慌,普通储户的存款无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钱荒源于近几年银行随意扩张。

著名经济学家叶檀在新浪微博中谈到6月钱荒时认为,金融风险潜藏的风险超过预期。无论是压力测试,还是存贷比等指标,显示中国金融系统较为稳健。

民间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钱荒无大碍,未来五年内房价跌一半。

香港时富金融策略师黎智凯认为,央行坐视不理商业银行的“钱荒”,其目的性是挤压房地产泡沫。中国金融危机是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此次内地大型商业银行“钱荒”可以看作是政府监管层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以此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和违规风险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说,钱荒积压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毒瘤如不切除,经济将面临风险。

《南方都市报》认为,破解“钱荒”困局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切实降低民资进入银行业的门槛,从而真正改变中国银行业财务软约束之困境。$nextpage$

《新京报》认为,这一次货币政策不妥协如果能够坚持到底,最终不仅能纠偏银行野蛮扩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为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行,奠定良好的政策基调。

《成都商报》认为,对银行业进行市场约束是痛苦的,信贷增速下降意味着业已低迷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但是,如果这是消除未来一场更大的危机、使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增长之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它就是值得的。

《东方早报》认为,A股市场的投资功能从来没有好好发挥面对目前市场出现的困难,监管部门必须痛下决心,认认真真地进行一场“封闭式治疗”。

悲观派:钱荒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持第二种观点的是悲观派,大致包括众多银行首席经济师、海外媒体以及具有海外经历的独立学者等。他们的基本看法是,此次钱荒事件是中国即将发生经济危机的显现,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扭曲,钱荒现象是各方面消极因素的共同体现。

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此举看似高明,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认为,中国经济存在硬着陆风险。

美国《财政时报》专栏作家帕特里克•史密斯甚至认为,此次钱荒事件说明中国即将步入经济危机的泥潭,并且还会拖累美国经济的复苏。

地产大亨任志强则依然站在“推销楼盘”的角度放言,钱荒令房地产商无钱拿地从而恶化供需致使房价暴涨。

媒体达人时寒冰在谈到中国经济时认为,走向彻底畸形,现已无药可治。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杭州金融论坛上表示,持续性衰退的冬天刚开始,但是春天来时,你要在!

钱荒危机是4万亿的负面效应

2008年,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造成信贷规模空前扩张。

从信贷结构来看,当时的信贷产品主要以3年期为限,这些信贷产品刚好在2012年进入了集中还本付息期,但是,由于外部经济形势趋紧,仍有一部分贷款资金不能按期偿还,只能实施展期策略,即便如此,仍有部分贷款资金不能获得展期机会,这直接催生了2012年信托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了填补信托等非常规融资渠道的资金短缺,理财产品大肆其道,而推行的理财产品主要以一年期为限,由此,对资金需求的高峰势必集中出现在2013年。

可以断定,即便中国人民银行控制市场流动性,努力实现政策微调,也无法避免4万亿投资计划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产生经济危机的概率增大。

钱荒现象

源于体制内权钱交易套利

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钱荒现象作了深入分析,其中,不但阐述了钱荒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化解措施。其实,中国式钱荒具有中国特色,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纠葛,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钱荒现象源于市场机制滞后。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并逐步实行市场化改革,但是,时至今日,市场机制建设依然踌躇不前,计划经济色彩仍旧较浓。由于市场机制建设的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交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概率较高;市场价格不能客观反应资源的配置情况,资源错配现象比较普遍;实体经济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钱荒现象就是在前期改革停滞不前积压问题的总爆发,是体制内套利的表现。

现阶段,中国体制构建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力过大,集权特征比较明显,行政监管涵盖市场交易的所有程序。由于行政权力能够介入市场经济活动,发生权力寻租现象也就屡见不鲜,其中,市场主体与各机构人员推崇所谓的“合作共赢,利益共享”模式,旨在借助体制优势,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市场套利的目的。此次钱荒事件莫不于此相关。

以具有政府背景的国企为例,按照常理,这些国企所在行业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他们理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发展实体经济,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拓宽海外市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这些企业具有政府色彩,仍旧保留行政级别,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它们往往利用体制内优势,以政府信用为背书,能够比较容易的在金融市场上实现融资目标,而筹集到的资金并不是为了发展实体经济,相反,这些资金的很大一部分都投资于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等。分析其成本收益,不难发现,这些企业不但没有完成盈利目标,相反,还连年亏损,最后竟然需要政府的财政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财政负担最后都以各种税收的形式落在了广大百姓身上。

综合以上分析,体制内套利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这些机构不仅没能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加重了基层百姓的财政负担,这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经济合理运行的环境遭到破坏,在此背景下,发生钱荒事件也就顺理成章了。

钱荒实质

是既得利益集团“倒逼”新政

当前,大部分社会资源还是掌控在少数人手中,这部分人就形成了社会上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这部分人能在经济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结构、甚至政府政策等方面形成一定影响,钱荒现象的本质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倒逼”新政。

现阶段,由于中国相关制度的缺失,要对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一定的有效监管还比较困难,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掌握着雄厚的金融资本,并且拥有各种社会资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肯定会对市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一方面,通过影响市场预期,努力增加金融市场的资金存量,为谋取更大的垄断利益进行布局;另一方面,使用各种手段,影响政府政策的具体执行。此次钱荒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政府政策的本意在于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但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大部分资金仍然游离于资本市场,不停的寻找获取暴利的机会,不能或者不愿意投资于实体经济,公然与政府政策反其道而行之。

当央行坚定政策控制市场流动性,停止对金融市场“输血”的时候,利益链条便会受到冲击,钱荒现象便由此产生。这也解释了央行为什么一直宣称目前中国市场上不缺乏流动性,钱荒现象只是资金结构配置不当的原因。

随着钱荒事件的进一步升级,以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利益同谋对央行进行了“逼宫”,导致原有政策不了了之,最终,央行不得不释放部分流动性以缓解市场钱荒,这也进一步应证了既得利益集团庞大的影响能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