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三把火”背后的致命疏忽

shehuiguangjiao 2013-06-24 21:57:21 张恒/文 总第208期 放大 缩小

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的大火、中储粮黑龙江省林甸直属粮库的大火,并没有对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下称宝源丰)产生任何影响。

6月3日早晨5点多,工人们陆续走进车间,跟昨天,前天,大前天的日子没什么不同。

班长依然在开工前,把熟悉的名字一一点了一遍,并安排了当天的任务;流水线照常开动,工人们站立一旁,开始重复了很多遍的动作;设在工厂冷库东北角的液氨罐,也运转如常,持续不断制造着冷气;为管理方便,工厂大门也相继关闭了——包括常年处于关闭状态的安全通道大门……

三百多名工人,忙着手里的活,想着各自的事情,只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大火已经在厂房一角燃起。厂子里突然停电了,流水线停了下来。不明缘由的工人们,依照工厂纪律规定,放下手里工具,静静地等待。

大火迅速将厂房吞噬。截止本刊发稿时,已有121名工人遇难。

这是4天里,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第三场大火。它们之间,可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三场大火,是否曾有可能避免?谁又该为那121名曾经鲜活的生命负责?

火灾前传

5月31日,当宝源丰的工人们,机械地屠宰、分解、包装流水线上传过来的肉鸡时,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也一切如常,该公司位于甘井子区厂区内一联合车间,从2012年起就处于停产状态,根据公司的隐患治理计划,两天后,中油七建将负责对939号储罐仪表平台进行更换。位于黑龙江省林甸县的中储粮直属粮库,则有数万吨粮食大喇喇地暴露在34°C的室外高温中,粮库上空,刮着7-8级的大风。

根据《中央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的规定,中央储备粮必须储存在符合安全储粮要求的仓房内,不得露天储存,但林甸直属粮库的粮食太多了,15万吨的粮食,没办法装进容量7.6万吨的仓库里,只好堆在户外,周遭用草围了起来。

据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事后公布的信息,当天下午,一天温度最高的时刻,粮库的一个配电箱发生了短路,并且打火,点着了附近可燃的芦苇和麻袋。火势很快便向着几乎不设防的粮堆扩散。

同为中国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的大火,是否引起了中石油的重视?人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6月2日,中油七建委托大连林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名工人,对车间里939号储罐仪表平台进行更换作业。

这个油罐从属的中石油大连分公司,是中石油旗下最大的炼油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现在也是中国第二大炼油厂。如此大规模的炼油厂又有如此久的历史,本该有完备的机制来保证日常作业的安全运转,可它竟然还是全国同级企业里,与火灾打交道最多的一家——过去四年里,中石油大连所属企业共发生了6起火灾。

何以燎原?

正如中储粮林甸粮仓用干草围起粮食一样,宝源丰也用易燃材料围住了它的设备和工人们。

一位自称参与厂房修建的当地村民称,着火的厂房只用了很少的砖,外墙体是铁皮,屋顶和内部墙体均为一种类似彩钢房的原料,夹层是易燃的泡沫,内墙泡沫厚度超过20厘米,屋顶泡沫更厚。

“目前许多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采用耐火等级不达标的保温材料”,供职于内蒙古包头消防支队的袁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类材料一旦受到高温火花或明火作用时,立刻燃烧并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而因为这类材料呈蜂窝装结构,与空气接触面很大,“燃烧起来非常猛烈,扑救过程中,水和灭火剂只能喷到钢板上,不能直接用于夹层里的燃烧物。”

在宝源丰,一开始,很难找到水和灭火剂。

这家投资额6000多万元,拥有职工1200多人的公司,很少见到消防设施的影子。而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宝源丰所在的镇上,消防力量也非常薄弱。在人们报警约半个小时后,一辆小消防车才姗姗而来,“浇起来跟撒尿似的,眼瞅着这边浇水,那边火又起来了”。大量的消防车,要从百里之外的德惠市以及周边辖区调集。据目击者证实,起火一个多小时后,大型消防车才抵达现场。

中储粮林甸粮仓这个问题也很明显。这家拥有78个储粮囤,存放着近15万吨的国家级粮库,只有一个消防水池和一个加水水鹤。而且粮囤间,一些路况还很差,大型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过。

最终,林甸县消防大队,出动了6台消防车,又从大庆市调来了24台,再加上林甸县城建筑工地调来的的各类铲车、翻斗车,花了27个小时,才将明火扑灭。

消防设施的缺失,又遭遇到了消防力量的不足。2011年,时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曾坦诚,中国目前的消防队伍,尚不能满足日益繁重的消防工作需要。$nextpage$

危险的危险品

6月3日那天,在宝源丰周围,很多人都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味道来自冷库东北角的氨罐。

据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显在事后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宝源丰车间共有氨罐13个,当中盛放液态氨的数量超过50吨。其中一个氨罐在事故中发生泄漏,其余12个氨罐还剩47吨。

据专家分析,那不断传来的爆炸声,很可能就是氨气泄漏发生的爆炸。而121位死者当中,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吸入过量的氨气。

2011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中,氨便排在序号第二位。在与该名录同时下发的通知中,对这类化学品的监管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如,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压力、液位等重要参数的实时监测;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该厂的工人事后表示,宝源丰虽然给工人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停电时,不得随意走动,要放下手中工具,等待来电——但对液氨的规定却没那么严格,对氨气管道的检测,也并非每天进行。

危险还不仅于此。据新华社报道,这家存放着数十吨“定时炸弹”的企业,在进行消防设计备案以及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时,都没有被确定为抽查对象,该单位还是非消防重点单位。而该厂一些幸存的工人坦诚,自己都不知道“氨气制冷”,也没看到过厂房里的氨气管道。

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傅大中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年春天爆发的禽流感疫情让许多家禽单位损失很大,一些禽类加工厂对禽肉超常规储存,制冷设备也会超负荷运转,需要的液氨要比平时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险情。

氨罐爆炸,就像原子弹一样,危害很大,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要让氨保持在液态,需极大压力,压力特别大时,一旦遇到外界撞击或是温度过高,就可能发生爆炸。

而在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爆炸的现场,这类危险品也很普遍。据一名厂区工人透露,在出事油罐北侧约四十米位置存放着乙苯罐,若该罐发生爆炸,其后果很难想象。

在这两次大火中,萦绕在安全生产上空的危险品管理之阴影,再次浮现。

致命疏忽

与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类似,这也不是宝源丰第一次发生火灾了。

2010年,该厂建成投产第二年,就发生了火灾。工人们先是看到了黑烟,接着就停电了,大家被吓得往外跑,结果又被班长叫回来继续干活。厂里从未告诉他们起火的原因。

第二年,工厂冷库装修,施工队因操作不慎,再次引发火灾。

与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类似,这两次火灾显然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重视。

中石油大连分公司三年五次事故中,竟然有两起事故都发生在大连新港中石油第103号储油罐,期间间隔仅三个月。

2010年,“7•16”中石油储油罐发生爆炸,震惊全球,1000多吨原油泄漏流入大海,导致附近430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但是事故之后不足半月,该公司就举办了一场表彰大会,公司主要负责人及下属9个单位和197人分别被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10月24日,在“7•16”事故中被烧得只剩下半个的103号油罐,在拆除过程中,因作业中的火星,再次发生爆炸,并起火。

而宝源丰则根本没把这两场火灾放在心上。墙体里的易燃泡沫依然如故;厂区里鲜见消防设施;除了对住宿工人进行过一次安全使用电热毯与电水壶培训外,从未对工人进行逃生演练以及消防知识培训。

不但如此,公司领导还把安全通道的大门给锁了起来,工人说,这么做只是为了防止工人随便进出,方便管理。当大火扑来时,许多仓皇的工人,选择了跑向安全通道,结果仅一门之隔,他们就走向了死亡。

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的李海江,在对1979年到2010年间发生的特别重大火灾进行梳理后发现,“火场被困者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缺乏”是造成火灾中大量生命伤亡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管理者应急和自救能力不够,消防应急设施不全或维护不周等原因也非常普遍。

对于安全机制的漠视,似乎已成社会常态。就在中石油大连分公司着火的同一天,湖南省安委办召集浏阳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负责人举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结果台下的听众,不是低头自顾自的玩儿手机,就是仰头呼呼大睡。

中石油大连分公司,5次火灾都没能阻止第6次大火的到来,这第6次火灾加上中储粮林甸粮仓的大火以及宝源丰自身的两次火灾,都没能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而东北三省四天三场火的严峻现实,显然也没能烧醒那些呼呼大睡的企业负责人,他们觉得,那样的火灾,根本不会在自己的厂子里发生。

但是,一旦灾难发生之后,谁又该为这种致命的疏忽负责?在李海江的统计中,1979年到2010年期间,发生一次火灾中死亡超过30人的特别重大火灾共39起,死亡人数达2474人。这2474个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是因这种致命疏忽所付出的最直接的代价。之后,对起火单位负有主要责任的领导,也会因为涉嫌重大事故罪最被起诉,被判刑。可是,那些忽视了对起火单位消防设施检查的政府机构呢?对这些机构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呢?

三场大火,仍在调查之中,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