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李克强“首访”展示中国外交风向标

liaowangzhisheng 2013-06-15 22:07:33 王冲/文 总第207期 放大 缩小

5月19日至27日,李克强总理应邀对印度、巴基斯坦、瑞士、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的首次外访。

中国总理的首次出访,选择哪个国家、先后顺序、造访地点、会谈内容、个人举止等等,都会成为外界研究中国外交走向的关注点。可以说,李克强总理的一举一动,都为外媒所关注。

回顾这次出访,他的自信、从容、幽默、随和,获得了外媒的赞誉,中国外交的走向,也愈发明晰。这就是:西方与周边并重,政治与经济兼顾。也可以说,经营周边、平衡东西。

如香港《明报》所言,高层履新后的出访路线,向来被视为下一阶段国家外交走势的风向标。重经济与重周边在李克强此访中皆有体现,可见启承之意。

周边:

淡化矛盾 平衡印巴

李克强访问首站是印度。李克强选择印度作为他就任总理首次出访的对象表明,北京重视提升与新德里的关系。

首访印度,可以表明中国领导人想和印度合作的决心。一般而言,外事访问先盟友、后普通国家。美国国务院的人访问东亚,习惯性顺序是日、韩、中,而中国领导人访问美洲,也经常是去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看看,然后再去美国。由此,首访印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延续以往的传统,李克强5月20日在印度《印度教徒报》、《觉醒日报》发表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未带回避地提及“中印两国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未决难题”,并指出,近年经过共同努力,双方逐步找到了维护边界争议地区和平安宁的办法,理性而成熟的心态正在形成。

《南华早报》说,所有一切都将摆在桌面上,以进行讨论,包括边界争端和改善贸易平衡等议题。印方欢迎中国总理的来访,这显然是加强信任的访问。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1日说,李克强此次访问,是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就要求中国新领导人“敏捷采纳新的想法”,在奔向“中国梦”目标的前进道路上,跨出一大步。

中印交好,在美国媒体看来别有一番意味,他们读出了抗衡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味。《纽约时报》称,为拉拢印度,中国正与美国展开角力。美国国务卿克里将于6月访印,增强两国关系。随着中日关系紧张,日本安倍晋三政府近月也在大力拉拢印度,牵制北京。

李克强总理在印度的各项活动,得到了印度媒体的赞誉。《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说,李克强感情外露,不符合大多数人对中国领导人“神秘”的描述。他提到,宝莱坞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他是在女儿的建议下观看的,这个有趣的细节也为印度媒体所报道。

无论在印度多么受欢迎,中印之间依旧有些隔阂这是不争的事实。到了巴基斯坦,那可就完全是到了兄弟家,李克强更放开了。

李克强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外媒给出了许多专有语汇。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说,中国在巴基斯坦人民心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中国的友谊是巴“外交政策的基石”。法新社认为,中巴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法国《回声报》网站针对“中巴经济走廊”的专稿说,这条推进中的混合经济走廊将打通中国的中部、西部和巴基斯坦。

对于中巴有好关系,美联社认为,巴将中国视为抗衡美国的重要力量。美向巴提供宝贵援助,但往往给伊斯兰堡施压,促其采取更多行动打击伊斯兰好战分子。

反恐方面,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也有共同利益。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家科恩表示,北京对巴境内出现的伊斯兰恐怖主义活动不无担忧。这些恐怖行动会对中国新疆产生影响。北京担心伊斯兰堡打击恐怖主义能力不足,这种疑虑为中巴关系构成负面影响。

欧洲:

经贸优先 深化合作

李克强访问欧洲,选择了瑞士和德国,也有其原因。

瑞士是西方国家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欧洲大陆国家。这次访问,瑞士又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对此,外媒以“新里程碑”予以形容。

BBC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瑞士不是欧盟成员国,所以可以自主行事。有了这项自由贸易协议,瑞士希望进一步向中国出口机械工具、钟表、医药和奶制品。而中国暗示如果实行人民币离岸交易,瑞士或是首选金融中心。

《华尔街日报》认为,两国就自贸协定达成谅解备忘录,是以一纸自贸协定宣扬了中国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的立场。瑞士《新苏黎世报》则认为,瑞士将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化的重要桥头堡。

德国是欧盟稳定的关键国家,因此,中德关系对中欧关系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李克强最后一站选择德国也在情理之中。

德国媒体以暖色调报道李克强访问。德国《世界报》文章说,48小时的逗留,柏林是中国总理此访最后一站,显示德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德相互的高度重视。《南德意志报》则援引了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请为我们祝福,中德携手,大步向前!

当然,不同的媒体,视角不同,所关注的点更是大相径庭。韩国《朝鲜日报》关注到李克强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并刊载大幅标题:不允许否认侵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则注意到李克强到访德国期间的足球欧冠决赛,将轻松的氛围镶入重要的访问,显示中国新领导人外交的远见、从容与自信。

台湾“中央社”也对此予以报道。“中央社”评论说,由于日本政界近来屡屡发表与二战有关的争议言论,李克强选在此地发表上述谈话,批判日本的意味十分浓厚。

全方位外交:

国家领导人当“前锋”

自两会结束,到现在的70多天里,中国已与28个国家进行领导人会晤,其中12个国家是中国领导人出访该国;16个国家是外国领导人受邀访华。再加上习近平主席的拉美国家和美国等4国访问以及政协主席俞正声的丹麦等3国访问,中国将与35个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于中国领导人平均每两天就与外国首脑会晤一次。不仅如此,如果加上部长级以上人士的外交活动,外事活动将增至450多次,等于中国政府高层平均每天进行约6次外交会晤(不包括驻外使馆活动)。

对此,韩国《中央日报》发文称,中国在国际社会开展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其“前锋”是国家领导人。

这家韩国媒体还认为,除了数量,质量的升级也在主导中国外交新面貌。不拘泥于礼仪与修辞,喜欢使用通俗易懂且自然的表述和比喻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特点。

在印度时,他幽默地问记者:“我和辛格总理握手的照片会登头版吗?”引得记者开怀大笑,隔天印度各大报纸也以头版刊登该照片和他的话语来回应。中印两国一直磨擦不断,李克强此举显然起到与印度民众拉近距离的效果。

一些专家评论称:“新一届领导层就任以来所展现的外交风格更自信。领导人在出席外交活动时,以个人独有的气度与风格说服对方,彰显大国外交风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