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激怒中国后果很严重?

liaowangzhisheng 2013-06-15 21:22:09 总第206期 放大 缩小

来源:美国CNN

翻译:杨丽娅

近日,一些新闻报道分析认为,印度取消4月原定和美国在关岛的军事演习,是为了避免激怒中国。《印度斯坦时报》5月13日报道,美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官员上月访问印度,探讨三国联合海上军演的计划。美日原准备在关岛海域举行军演,但印度国防部表示,“考虑到中国的感受,军演暂且应该保持在双边层面”,最终印度完全退出这场军演讨论。

那么,一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鉴于中国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变成个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最近,两个外交事件特别值得关注:中国和英国、挪威在外交上发生不愉快。两件事都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权,中国对两国都采取了强硬的政治反应,而且,两国都对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转变颇有微词。

对英国,导火索是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去年五月接见达赖喇嘛。几乎就在同时,中英的高层互访立刻被取消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英之间再没有高层互访。4月,有消息说卡梅伦放弃了访华计划,因为中英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未能一致。而对比中国对法国总统奥朗德的热情接待,这看起来像是有点难以下咽的苦果。

但有些奇怪的是,两国贸易在这个紧张时期的表现却还不错。根据《中国日报》数据,中国对英国的出口上升4.9%,至4630亿美元。同时英国对中国出口同比上一年上升15.5%,达到1680亿美元,在欧盟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中增长排名第一。中国可能会不高兴,但仍愿意推动中英关系——只要不和卡梅伦有关。

至于挪威,原因是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政见不同者刘晓波。自那以后,中国和挪威关系就不是很好。尽管挪威政府耐心解释该奖项的颁发和政府无关,直至今年年初,两国部长级和官方互访基本上都停止了。然而,和英国的情况类似,在2011~2012年间,两国的贸易额增长了19%。

这两个案例引发出一些问题,尤其是我们如何解读两国高层政治关系冻结的同时,其他领域——商业、教育交换、文化活动——却看起来和之前一样正常。

一种解释是,北京的做法反映了中国对官方访问的认识和以往有所不同。在19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当时的观点是,政府在贸易和其他领域的作用是关键性的,于是各国的部长们纷纷涌向北京。但是,中国现在对待挪威和英国的方式,暗示我们能进入了一个官方访问重要性日趋淡化的时代。商业人士、学者和其他人,成为外交舞台上的角色之一。当然,官方和高层政治人物的参与是必要的,但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另一个更加迫切的问题——如何应对中国的不满?一开始,英国可能希望通过欧盟来施加比较强硬的立场。毕竟中国的自己的外交行为是:站在多数一边总是安全的。这也是为什么欧盟最好在这样有争议的议题上,作为一个整体发言的原因。对于如何处理中国的强硬价值观、政治议题,欧盟内部应当采取高层对话,求同存异。

但这两个案例告诉了我们更重要的一点:很明显,其他国家政府还没寻找到一个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真的刺激到中国的敏感议题。不管是边境问题,还是人权问题。

的确,触怒中国可能不一定会影响到贸易,但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更聪明的方式,把我们在政治和社会价值观,传递给中国的核心阶层。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且,这也是外交的重点之一,不是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