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宝钢何以不下马

liaowangzhisheng 2013-06-15 21:19:18 丁东/文 总第206期 放大 缩小

学者黄江南近日回忆:宝钢建设初期,全国一片声讨,人大代表严厉质疑冶金部长。有人计算宝钢200年才能收回投资,被称为“败家子工程”。在各种压力下,国务院集中几百个专家、学者在上海宝刚开了一个论证会。论证会提出了几种方案,全都建议宝刚下马,即“壮士断臂”、“五马分尸”,宝钢能停的停,能退设备订货合同的退,不能退的进口设备转到其他钢厂。马洪老师是会议召集人,带着我和朱嘉明一起去参加这个论证会。与其他人的意见不同,我和朱嘉明坚决反对宝刚下马。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专家们对宝钢上下马的计算思路有问题。如果当时是论证宝钢项目是否立项,他们的计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当时宝钢大多数投资已经执行。“壮士断腕”意味着抛弃宝钢最宝贵的整体综合世界最先进钢铁基地的优越性,且下马还要花费大量的退货理赔,施工队伍转场,项目移地再建等费用。如果以前的投入认赔,把宝钢的收益与今后的继续投入加“五马分尸”可收回的收益之间比较的话,收益率怎么计算都不低。关键的思路差别在于我们论证的基础不是零,而是眼前的现实。因而我们指出,如果从前决策宝刚上马是“傻子”,那么,现在决策宝钢下马就是“疯子”。

第二,专家计算的宝钢产值不正确。专家们计算的宝钢产值是按照国内钢材调拨价格来计算的,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宝钢得200年才能收回投资。可是,宝钢生产的钢材不是普通钢材,而是进口钢材的替代品。以进口价计算的话,项目回报率就不差。

我们仔细整理了一下,做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数据表交给马洪老师。但在全国专家都要求宝钢下马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回京后的第一天,我去王岐山家,坐在他住的西屋聊天,正好姚依林副总理吃完饭遛弯儿进来。他主动跟我们聊起了宝钢,说宝钢下马的论证报告已经送到中央。借着这个机会,我大着胆子提出我们有不同看法,然后就阐述了我们的意见,并很意气用事地说,如果以前的代价不计,我就承接宝钢,保证盈利。姚依林听了很感兴趣,让我们赶紧再交一个报告给他。报告送上去后,过了几天,国务院又通知马洪老师去宝钢组织二次论证。这回的结果大翻盘,宝钢项目继续建设。历史就是这么巧,如果我们没有随队参加宝钢论证,如果我们没有突发奇想换个思路想问题,如果那天我们没有去找岐山聊天,如果姚依林没有散步到他屋里,如果我没有胆量向他阐明我们的意见,也许现在的宝钢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青年学者能够参与重大国策论证,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中兴表征。但宝钢上马、下马再上马的过程,却有着更加复杂的内容。

宝钢是1977年到1978年决定从日本引进的特大钢铁企业。上马的最高决策者是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都是积极支持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重新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批评引进规模过大,超出了国家承受能力,必须进行调整。作为最大引进项目的宝钢,首当其冲。为此,陈云1979年到上海调研了二十多天,最后说:宝钢上马是仓促了,有考虑不充分的地方,反复比较不够,工作有欠缺之处。但是,宝钢生产的钢材都是国家需要的,因此这个厂非常重要。宝钢中央已经定下来了,要搞就搞到底,不要再动摇了,现在已经签字了,党内党外国际国内都很注意,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尽管高层传达了陈云的意见。但到了1980年华国锋行将退出政坛中枢时,宝钢再次受到舆论的质疑。《人民日报》发表了来自财政部的文章《替宝钢算一笔账》,说建设宝钢需要300亿元资金,而当时全国银行个人储蓄才180亿元,国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00亿元。在上海,宝钢一个项目就占整座城市工业固定资产的一半多。7月,宝钢工地又发生了地下钢桩位移。9月4日,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北京、天津、上海等5个代表团先后4次向冶金部提出质询,提了60条意见,涉及决策、选址、环保、进口矿石、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11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决定宝钢“一期缓建,二期不谈,两板(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退货”。在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又决定,宝钢要“调整、退够、下好”。这时,与会的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宝钢工程指挥部政委陈锦华提出,下马损失太大,国外供应的材料和设备源源不断地运来,6万多施工队伍正在现场奋战。副总理谷牧说,已经搞到这个程度,下马确实损失太大。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说,宝钢建设问题能否再论证一下。散会后,陈锦华又对副总理万里说,如果下马,从国外进口的材料设备到货后照样付款,贷款哪样要付利息,几成职工照样要开支,这些都是省不了的开支;如果不是停下来,接着搞下去,今年只好几千万元,用于购买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工程就可以不停。万里熟悉基本建设,表示可以研究。陈锦华回到上海后,以个人名义给国务院领导写信,提出“宝钢项目是下马好,还是缓建好?如果在安排宝钢必不可少的下马开支上增加几千万元,宝钢就能缓中求活。”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于是有了1981年马洪等人带领专家的第二次论证。

1981年2月,国务院开会讨论宝钢问题,冶金部副部长兼宝钢建设副总指挥马承德提出,如果下马,国内投资也要15亿元,继续搞下去,只需要25亿元。赵紫阳总理说,多用10亿救活100亿,少用10亿,100亿就付之东流了。7月,赵紫阳到宝钢考察。8月,决定恢复宝钢建设。这时高层的政治更迭已经完成,宝钢项目决策回归了经济理性。

历史已经证明,宝钢的经济效益是好的,不但如期收回了投资,而且进入了世界企业500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