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实话实说

fengyanfengyu 2013-05-05 19:28:22 总第203期 放大 缩小

 

贵刊上期《面对H7N9,我们准备好了吗?》一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有意思:“十年了,病毒变了,板蓝根没变。”看到这话,我不禁发笑,虽然前几天媳妇儿听同事的意见刚从药店买了三大包板蓝根回来,不过我也没打算依靠板蓝根来预防流感。十年前,我还在上高中,那时候SARS突然袭来,全校停课,全城封锁。记忆尤深的是在学校住宿的同学每个人每天晚上都会领到一包板蓝根,老师说这是卫生局专门拨给学校的,药店里早都买不到了。十年前吃板蓝根对抗SARS,今年吃板蓝根抵御H7N9禽流感,中间还曾拿它阻挡过甲型H1N1流感……伟大的板蓝根这已经是第N次与全国人民战斗在第一线了。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在H7N9来袭的今天,我们比十年前少了恐慌,少了隐瞒,少了慌乱。不管是杀鸡也好、辟谣也好,至少我们知道政府一直在行动,对于只知道信赖板蓝根的我辈平民来说,这至少安心了很多。

——石家庄读者 冯宇

《中国学生赴美攻读硕士潮》这篇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让我知道了美国人对于中国留学生对文凭的热衷程度颇为惊讶。在美国,人们并不怎么佩服拥有博士头衔的高材生,反而觉得他们古怪、孤僻,美剧《生活大爆炸》就描述了几个高智商、高学历博士科学家搞笑和滑稽的生活。在美国社会中,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这些辍学创业成功的人才是英雄。而在中国社会中,学历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学历往往意味着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的体现。比如说在招聘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一个是来自于普通大学的博士生,或者清华的本科生能力很强,但是用人单位(尤其是国企)还是会按照本科生、博士生来划分职位和薪酬。当然,在学历划分的等级的同时,还有一些更加细化的等级,比如985学校的博士高于一般学校的博士,海归博士高于国内博士,等等。总之,在中国,如果大家只讲能力不说学历,拜托,我们怎么划分等级阶层呢?怎么区分屌丝和高富帅呢?

——上海读者 屈圆圆

贵刊深度报道:《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工市民化》一文十分深刻地剖析了新型城镇化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就是如何把农民工有效地转变为市民,同时又能够避免农村的劳动力“空心化”。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这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研究过的问题。“双重循环”指的就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告老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这种传统的“双重循环”随着现代化才城市的兴起早已断裂。但是,我一直在想,当代社会一方面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尤其是老人,又向往着健康的自然环境。我们能不能重新构造一个新的“双重循环”,年轻人大学毕业到城市中工作,而城市的老年人则在退休后离开城市到风景秀丽的农村养老。虽然有的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异地养老”的模式,但是能否将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随着城里的老人一起转移到农村去,恐怕是最大的难题。

——北京读者 魏志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