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透视国企的前世今生

tebiebaodao 2013-05-05 17:00:52 赖明明/文 总第203期 放大 缩小

 

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简称,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现实中的国企主要划分为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三种形式,均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出现。多数国企,或者国企控股、参股的公司都是上市企业。央企是中央直属企业的简称,央企都是国企,而国企未必是央企。目前,全国国企大约14万家,央企一共157家,都是各行业的领军企业,例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电信、中航等。

国企的性质:所有权归属政府 、还是国家及国民?

探讨如何推进国企改革,首先要明确国企的性质。在理论上,国企是指国家拥有、经营或控制经营的生产经营单位;但是,在实际中,国企一直专指政府企业。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企业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履行所有者权益。这条法规将国企明确界定为政府企业。这是一种将国家企业等同于政府企业的认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国企的发展方向。

既然国企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中国又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国企所有权的主体也是全体国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企改革,难道匹夫没有责任吗?

关注国企改革就是关注自身的利益,就是关注全体国民的利益。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国企改革的重要性,才有可能确定国企改革的大战略,找准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

如何看待国企:一无是处还是功不可没?

国企曾经是亏损的代名词,机制僵化、效率低下、冗员臃肿、浪费严重、动力不足。1994年,中国最大的500家国企全年销售收入的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如今,国企、特别是央企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央企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演绎着“大象跨栏的故事”,在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企已有38家上榜。

但是,对于国企所取得的如上业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中国国企在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取得了巨大成就。反对者认为,国企占整个工业企业的比重42%,但创造的产值只占27%,投入产出效率极低。至于中石化以每天上缴国家税收8.8亿,也被解说为在增值税的状况下8.8亿不是中石化而是开车人上缴的。

倒国派主要由民企代表、民意代表、以及有海归背景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认为,大多国企因政府长期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力,庞大的国资信息企业生产不出一个苹果,跃居世界产量第一的国有汽车行业99%的产品 “贴牌”。

郎咸平用“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来比喻国企,他表示,国企凡在国际市场面对外国人,生意就亏损,凡在国内市场面向老百姓,生意就赚钱,中国远洋在国际上市的巨亏与两桶油在国内市场的大赚就是经典案例。

产权不清晰与高官任职有年限是国企的两大软肋,尤其导致国企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主要表现在国企不以追求利润而是以追求规模为目标,对科技创新不感兴趣却对借贷经营极端热衷,结果就是,一方面国企的规模无限膨胀,另一方面创新能力及效率日渐下降。国企就如同头小身大的恐龙,短期看不出问题长期却存在危机。

除此之外,国企官员贪腐金额惊人,糜烂生活令人汗颜,与民众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房价、油价、天然气价涨价的幕后操手是国企。国企行政色彩较浓,不像企业更像衙门,这些问题也经常被诟病。

与倒国派争锋相对的是挺国派,挺国派主要由管理国企的政府要员、国企高官、专家学者组成,他们认为国企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了公有制的优势,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能有效地保障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整个工业企业的比重接近一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每年都有10%以上的飞速发展,国企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大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实,对于国企的作用,应该一分为二看待,即不能把国企当成政府的宠儿去溺爱;也不能因为国企目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泼脏水而把水盆中的婴儿倒掉。改革开放前30年,国企在新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作用无法抹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企经过不断改革,不仅跻身全球500强行列,而且推动中国成为G2经济大国,国企的地位及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将国企的作用无限拔高、甚至直接与国家稳定与安全挂钩的看法,既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经不起逻辑推敲。难道没有国企,就没有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如果这样,那么在1978年之前整个国民经济只有国企的那个年代,国家稳定及安全不是更有保障?如果那个时代的国家稳定及安全是最好的,又何必改革开放呢?

如何看待国企,不单是看国企给特定的国企员工创造了多少价值,而是要看国企发展成果是否让全体国民共享。

英国:经济“去国有化”而重生

国企及国有化不独为中国所有。二战结束后,随着福利思想及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普及,包括英法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推行国有化。英国铁路、航空、邮电等行业都成立了国企。战后的英国奉行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喜欢用凯恩斯经济理论来推动经济发展,国企在英国经济所占的相当大。这种对于政府宏调过分痴迷的做法令英国经济政策变得单调而乏力,生产效率日渐低下,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出现的“滞胀”令全英国开始对国企进行反思。英国学者萨姆•艾伦诺维奇哀叹道,英国生产率低,增长速度慢,大英帝国支配世界的年代已经一去无返。

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上台后, 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撒切尔夫人针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弊端,采取以货币学派为主的综合治疗“英国病”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经济上看,撒切尔主义在经济上的主张包括如下两点,第一,以货币主义代替凯恩斯主义作为整顿经济的基本方针,撒切尔夫人一反过去那种实行国家干预的做法,而采取了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作用的做法;第二,大力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通过把国企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营领域等办法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撒切尔改革的核心就是“去国有化”,把国企改制为私企。倘若英国没有及时出现一位如此果断的首相,恐怕“英国病”迟早会将英国推入坟墓。应该承认,英国经济自撒切尔改后再次重生。

垄断在传统西方经济家眼中是洪水猛兽

企业是在市场中生存、运行的。经济学把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两种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完全垄断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是某个行业或者市场只有一家企业,例如:中国的铁路行业。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是某个行业或者市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例如:石油行业是中石油、中石化双寡头,电信行业是中移动、中电信、中联通三寡头。

中国以央企为特点的国企构建的是寡头垄断市场。凡是存在垄断的行业,竞争就是不完全的,最终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以下图为例,斜线A表示完全竞争市场,斜线B表示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价格A”相对应“产量A”,产量越高价格越低,消费者及整个社会的福利越高。在寡头垄断市场,寡头之间可以协商生产量与价格,要实现“价格A”不一定提供“产量A”,提供“产量B”同样可以实现“价格A”,其中,产量A与产量B之间的差距就是消费者及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

正是因为垄断的这种危害性,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及之前的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一贯态度是反对的,“反垄断及提倡完全竞争市场”也一直是传统西方经济学家的要旨。

在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法是维护自由竞争秩序的重要法律保障,有“市场经济自由宪章”的美誉。目前,世界上大约有八十多个国家颁布了反垄断法律,其中发展最为完善成熟的是美国。美国的反垄断法包括三部法律,其中被公认为世界反垄断法里程碑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890年颁布,其余两部则是《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十九世纪末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被肢解就是因其违反了反垄断法。

马克思及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态度

然而,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自由竞争不可能永久保持。马克思从其所有制理论引申出对垄断本质的分析, 指出资本主义竞争由打破封建垄断而产生,但最终成为现代垄断的土壤。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生产资料同劳动者分离, 最终导致自由竞争被垄断所取代,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是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评价垄断呢?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认为垄断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在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增强了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受到抑制,垄断阻碍着技术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二十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对垄断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做了开创性分析。英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其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J.V.罗宾逊提出了“垄断竞争论”,他们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产业经济学内部的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论战把垄断理论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潮。总体而论,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改变了一贯反对垄断的观点,转而承认部分垄断的积极作用,即“垄断竞争论”理论。

全面了解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态度,有助于了解世界对国企这类垄断企业的基本立场。既然“垄断竞争论”在西方有市场,既然世界500强依然是欧美公司追求的目标,那么,完全没有必要视中国的国企为洪水猛兽,非灭之而后快。将国企作用无限拔高而拒绝改革固然难以服人,完全否定国企的价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也有失偏颇。

(作者系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