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爱泼斯坦的签名书

fengyanfengyu 2013-04-22 18:35:03 熊光楷/文 总第202期 放大 缩小

 

我收藏的《马海德》和《马海德的故事》分别属于“国际友人丛书”和“中国人民的朋友丛书”。而在这两套丛书里,都能看到爱泼斯坦的名字。

爱泼斯坦全名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人们常常亲切地称呼他艾培,后来他收养的儿女也都取“艾”姓,分别叫艾颂雅、艾颂平。爱泼斯坦是犹太人,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两岁随父母迁居中国,此后一直在中国生活、受教育,中学毕业后进入《京津泰晤士报》任记者,后历任《北平时事日报》编辑,美国合众社、重庆美国《联合劳动新闻》记者等。1933年,爱泼斯坦结识了埃德加•斯诺,从此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爱泼斯坦作为美国合众社的驻华记者,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采访,1938年4月奔赴前线采访著名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他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民之战》,向国外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战绩。1938年9月,爱泼斯坦结识了被他称为“龄夫人”的宋庆龄,不久,应宋庆龄邀请赴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在中央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1944年5月至10月,在中国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形势十分艰难又显露胜利曙光的时刻,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记者,随中外记者团突破国民党的多年封锁访问陕北,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并深入延安及晋西北采访。期间,经他改写,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了第一条英文新闻稿。

我收藏的爱泼斯坦签名书《突破封锁访延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就汇集了他在1944年陕北之行中采写的通讯,以及写给妻子邱茉莉的家书。这是我托人请外文局原局长林戊荪帮忙办成的。爱泼斯坦签名用的是圆珠笔,同时签了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他的笔迹很轻,略有颤抖。当时,他已经年事很高了。

爱泼斯坦等中外记者1944年对陕北的访问,在我党对外宣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爱泼斯坦在《突破封锁访延安》序言中说,以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为代表,1937-1939年间出现了一批记者及访问者对陕北“水平上乘的目击性报道”,但在此后的5年里,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和阻隔,这样的报道出现了空白,直到他们冲破封锁,再次进入陕甘宁边区。这些记者代表了西方主要通讯社及苏联的塔斯社,除了播发大量新闻报道外,他们还出版了3本专著,分别是哈里森•福尔曼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根赛•史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以及爱泼斯坦于1947年出版的《中国未完成的使命》。接受记者团的采访,以及稍后接待美军观察组,成了我党外交工作的重要起点。1944年8月18日,中央向党内发出了由周恩来亲自起草的《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其中写道:“这次外国记者、美军人员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我新民主主义中国有初步认识后有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这次采访也深刻影响了爱泼斯坦的人生道路。后来,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他深情地说:“令我最难忘的是1944年初夏的延安之行。因为这是影响我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我看到中国的未来。”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爱泼斯坦回到改天换地后的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即今天的《今日中国》)。1957年,他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位著名作家、记者和国际主义战士,爱泼斯坦把自己的真挚情感和写作才华奉献给了中国,同时,多年来他也一直受到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尊敬和礼遇。1985年4月20日,为祝贺爱泼斯坦70大寿和在中国工作半个世纪,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办了庆祝活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亲临祝贺。1995年,在他80寿辰之际,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也亲临祝贺。2005年4月17日,在他90华诞之际,胡锦涛等领导人到爱泼斯坦的家中看望了他。同年5月26日,90高龄的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爱泼斯坦生前,我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见过他,并与他握手致意。得到《突破封锁访延安》后,我仔细通读了全书,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敬意。书中有两处讹误,一处是书前黑白插页中有两个图片的说明弄颠倒了,另一处是118页上一个日期印错了。对于这两处讹误,爱泼斯坦都用圆珠笔细心地改正过来。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