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政外交,都有清晰的路线图

tebiebaodao 2013-04-15 18:19:43 王冲/文 总第201期 放大 缩小

 

经十八大、两会,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思路已然明晰。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基本确立了清晰的路线图。就在国内不同派别就一些具体议题进行争论之时,外媒则从围城之外,窥到了习李新政的走向。

“中国梦”受追捧

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外媒从不同出发点进行了解读。

《星岛日报》美国版发表社论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力复兴中国盛世的“中国梦”来看,“习李新政”立志不凡。自从中共十八大闭幕以来,习李团队在百日新政的蜜月期,频频向外界展示新姿态,诸如高层开会不照本宣科、出行不封路,身体力行“约法八章”等,意在着力打造反腐、亲民、尚俭、改革的形象。

中国问题分析家比尔•毕晓普在《纽约时报》上对“中国梦”进行了出色的概括,他认为这个说法把“民族复兴、改善民生、繁荣、建设更美好社会和强军等目标,囊括为可以在社会主义之下得到完满实现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纽约客》杂志的观点是,通过号召人民追逐某种更为抽象和个性化的东西的时候,习近平成功地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现在他面临的是如何满足他们期望的挑战。

《印度时报》的报道称,“中国梦”的提法与“美国梦”相似。它表明中国领导人希望实现中国人对分享机会和繁荣日益强烈的愿望。

机构改革受关注

两会期间推出的机构改革,为外媒所关注,叫好之声有之,质疑之声亦有之。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专家分析称,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应该把目标明确设定为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的能力。“大部制”而非以大为好,以大为美,其目的是实现对政府行政管理与调控资源的更高效的配置。

该报认为,如果“大部制改革”不能解决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监督,也缺乏归责与纠正机制的问题,它就很难负起所谓“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重任,也难以避免“新瓶装旧酒”之讥。

对于撤销铁道部之举,溢美之词不少。

“随着铁道部的消失,多年来自成体系、威风八面的‘铁老大’或许将成为人们的记忆。”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作为一个政府机构,铁道部继续将全国铁路的行政、运营和管理大权集于一身,显然不利于中国走向更加公平的市场经济。撤销铁道部,其实就是要打破了铁道部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堡垒”,将中国铁路引向市场化发展道路。

《华尔街日报》认为,撤并铁道部可能会改善铁路系统的筹资状况。分析师表示,这将提高财务透明度,也是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第一步。这将打开从股票市场融资的大门。还有分析师认为,作为改革的长期结果,如果中国的铁路系统引入更多竞争,可能也会给铁路系统的供货商带来好处。

《华尔街日报》认为,除了行政机构的重组外,预计新领导层的政策重点还将包括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使其减轻对出口和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的依赖;降低严重的收入不平等。

点燃反腐之火

英国《每日电讯报》表示,目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双重因素一是公众的信心减弱,二是腐败问题。

《星岛日报》美国版认为,习李团队的反腐之火可圈可点。习近平从胡锦涛手中接过党权、军权之后,反腐、强军,左右开弓,展示硬朗作风。肃贪疾风所到之处,贪官乌纱纷纷落地,旬日之间,全国十几名厅局级官员和一名副省级高官相继落马,级别最高的当数晋身中央候补委员才两周的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使海内外耳目一新。

新加坡《联合早报》则指出,习近平与李克强两个此前没有合作经验的领导人,至今合作得不错。面对经济减速、民心思变的严峻考验,“习李新政”呈现出三条颇为清楚的策略:经济上改革,政治上加大力度反腐,坚决给高干划出不准逾越的“高压线”;在一般社会生活的层面上,将民众切身可以感受到、轻易看得见的腐败与不平等现象抑制下来,即打击所谓的“舌尖上的腐败”、“马路上的腐败”。

德国《柏林日报》称,腐败和薄弱的法律制度一直是中国政府的棘手问题。现在,新一届领导集体希望加强法律环境,增加透明度,因为完善的反腐败体系有利于中国继续向前,但这是艰难的第一步。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习近平所能做、将做与正在做的,是加大力度反腐,主管大政方针、军事、外交、吏治、再以个人的操守风范,为中国的官场加注新意与“正能量”。

《联合早报》称,从去年11月起,习近平进行了四件事:高姿态反腐、反浪费、抓军队建设、展示亲民。这内容实在称不上创新,尤其是反腐,更是最近十几年里,历任中共领导人必定强调的题目。但也是在这些老题目中,习近平展现他“有所作为”的一面。他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合力推进的反腐与反浪费,强度超出各界预料。

经济政策核心:消费和环境

两会之后,“习李搭档”正式起航。海外媒体对新一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预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发《习李新政渐进深水区》称,伴随着新一届政府领导以及各部委主要负责人在两会期间纷纷亮相,执政纲领不断释放推陈出新的信号。

文章称,从新一届央行行长与财政部长的人选来看,由锐意改革的最专业人士担当。未来几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职责将大大强化和改善。周小川是坚定的改革者;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预计将延续其以往改革理念,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破冰。

韩国《朝鲜日报》发表文章,题为《“习李新政”起航 未来十年聚焦“3C”》。文章认为,习近平和李源潮是法学博士,李克强是经济学博士。因此,“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是根据经济原理依法处理”。也就是说,中国将掀起变化浪潮。

文章称,今后10年主管中国经济的李克强的经济政策核心可以概括为3C,即消费(consumption)、城市(city)和环境(clean)。

德国《南德意志报》刊文预测,李克强必须开始“得罪人”。文章称,李克强希望能在金融领域推动更多市场和自由化,但要带动中国因垄断国企和裙带关系而停滞的经济,他必须得罪、惹怒许多人。

外交策略没大变

3月24日一大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离开了莫斯科,结束了自其就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外访的第一站行程。人们开始用心盘点此次访问的亮点,精心预测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及中国外交战略的路线图。

俄《独立报》发表题为《莫斯科和北京:非结盟合作》的文章称,“两国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接近有利于全球战略平衡”。《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主编卢基扬诺夫则认为,中国把俄罗斯看作“战略后方”,即“一个不会产生威胁、一旦有必要还可以依靠的国家。”

香港《中通社》刊文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别国不结盟,按照和平、发展、合作的原则对任何国际问题是其是,非其非。

香港《经济日报》刊载《恪守不结盟 外交策略没大变》一文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俄之行令中俄关系显著升温,专家认为,这些举动并不意味中国“不结盟”的外交路线已调整,中方将坚持不结盟的政策,以防西方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

对于习近平主席首度出访选择俄罗斯和非洲国家,美国媒体另有解读方式。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杂志刊文称,习近平选择俄罗斯作为首个出访国家绝非偶然。此行是对于他修正中国外交面临的日益严峻问题的能力的首次考验。

政改思路存疑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外媒尚在观察之中。

香港《信报》认为,习李治国重经济轻政改。文章认为,去年胡温体制步入尾声,在“政治过渡年”中,重大改革文风不动,如今第五代领导权力完成交接,预料去年的经济改革试点方案,将陆续加快检讨并据此揭开新一轮改革序幕。不过,缺乏政治体制改革,中共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实难言巩固。

习李政权能否为中国带来切实政治改革一直受广泛关注,《苹果日报》社论批评,习李体制的政改主张相比1987年中共十三大时,已是严重倒退。

评论说,以习近平已取得的强势地位而言,如果他有心推动政改,至少可以效法以党政分开作为起点,再寻求落实他曾提出的“权为民所赋”。

《明报》社论则认为,“安内攘外”是习李体制甫开局便要面对和处理的考题,成败关键在于习近平和李克强是否全力推动改革。

文章认为,“中国的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情,坚持改革,使经济持续发展、贪污腐败不再拖后腿,打造一个公义、公平的国度。”

新加坡《联合早报》预测,自信、强势而平和,估计将是习近平的领导风格。而今,这个新任中国国家元首,正继续小心翼翼地掌握节奏,在给社会矛盾“降火”的同时,力图有所作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